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政治惡鬥犧牲“核四” 儼然成雞肋

2015年07月23日 09: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耗資2838億元新台幣興建的臺灣“核四”廠,尚未啟用就于7月1日正式封存,封存計劃為期3年,將花費34億元維護。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核四”已然成為臺灣社會“吃之不得,棄之可惜”的雞肋。電能乃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能源,臺灣在沒有充分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情況下貿然“廢核”,不僅浪費納稅人金錢,更將損害臺灣經濟建設。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從這個月開始把第四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打入冷宮,美其名曰“封存”,但其“重見天日”之時遙遙無期。一座花了2838億新台幣興建的偌大現代化核能發電廠還未開始使用,便走向“滅亡”,讓人不勝唏噓。由於島內輿論預料“反核”的民進黨明年大選勝出的機率較高,“核四”在不久的將來仍將繼續沉睡。如此一來,島內多年來為興建“核四”而投入的天文數字般的金錢無異於付諸東流,而且為了維護,仍不得不繼續投入鉅額款項,“核四”已然成為臺灣社會“吃之不得,棄之可惜”的雞肋。如此怪象實屬罕見。到底為何這樣一個攸關民生的重大能源建設會遭到封存,個中緣由值得深究。

  臺灣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核電,當時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時刻,但島內資源匱乏,進口能源依賴度超過95%,極易受國際能源格局變化影響,尤其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對臺灣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為了提高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臺灣第一、二、三核電廠相繼開工,並分別於1979年、1983年和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

  然而,考慮到島內電力供應北緊南松的失衡局面,臺灣電力公司在80年代提議籌建“核四”。但當時爆發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蘇聯切爾諾比利核電泄漏事件,令島內民眾對核電安全産生疑慮,“反核”運動隨之而來。而且藍綠陣營對立日益激烈,“核四”成為“擁核”的國民黨與“反核”的民進黨進行政治角力的籌碼,先後經歷了四次停建風波。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令島內原本零星的“反核”火花頓時燃成熊熊大火,民進黨趁勢向國民黨當局施壓。馬當局為了儘快平息風波,遂于去年決定封存“核四”,未來是否運轉交由“公投”決定。使用“封存”字眼,是為了給“核四”將來有朝一日可以投入使用留一線生機,畢竟這是耗資數千億新台幣興建的重大工程,不能説廢就廢,所以形成現在“核四”既不運轉、又不廢除的“擱置”局面。

  不管“擁核”,還是“反核”,都是臺灣社會的選擇,但問題是,如果“反核”,臺灣是否已做好以其他能源替代核能的準備?否則臺灣將陷於缺電的困境。這也是為何日本雖然發生核災,卻未輕言“廢核”。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蔡英文明確表態:除封存“核四”,現行三座核電廠也不會延役,但對於如何發展替代能源卻沒有實際可行的方案。她主張大力發展風力發電,但有臺媒指出,島內近年風力發電面臨噪音、佔用土地等投訴,到處都在“反風車”,民進黨要擴增風車,不知從何而來?蔡英文亦主張“提升發電機組效率”,但這要靠燃煤與燃氣等火力發電,前者較便宜卻會造成污染,後者環保卻會令電費大漲,而對於這些利弊,民進黨卻未向民眾清楚説明。而且曾有民調顯示,島內逾半反核者不願承受高電價。可見,“反核”的民進黨以及一些反核者根本就沒有做好“廢核”的準備。

  電能乃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能源,臺灣在沒有充分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情況下貿然“廢核”,不僅浪費納稅人金錢,更將損害臺灣經濟建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