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應積極接軌中國大陸供應鏈

2015年07月17日 15: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7月8日和7月15日的社論,分別以《臺灣要融入大陸經濟全球化》和《善用大陸市場打造機器人産業》為題,談到臺灣應該藉助大陸的佈局,找到産業發展出路,振興萎靡的經濟。立意良善,論旨清晰,只是,擺在臺灣當前的政治環境裏,恐不免“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怕戴紅帽回避現實

  《旺報》17日發表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評論文章説 ,最近,因為上半年表現不佳,臺灣全年經濟成長可能無法“保三”,臺當局“行政院”召集了多位財經首長和專家學者,共商對策。有學者建議善用陸資,打“大陸牌”。決策官員的回應是,政治氛圍不宜,免談。政府官員怕被戴上紅帽子,不肯面對現實,不願把問題講清楚,不敢做正確的決策,這,就是臺灣困在悶經濟中走不出來的主要癥結。

  經濟學界一直對於臺當局是否應該採取積極性的産業政策,扶持特定産業發展,存有爭議。二次大戰之後,國家發展的比較研究顯示,尊重市場機制,的確是任何産業想要健康發展的前提。

  不過,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也有其不可旁貸的責任,包括蒐集共通性的産業資訊,找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利基;協調企業行為,避免重復投資與惡性競爭;對於有發展潛力的産業,給予研發補助或租稅優惠;以及完善硬體和軟體基礎設施,打造公平交易的市場等等。用大陸流行的術語來説,就是要在“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之間,形成有機的組合。

  如今,中國大陸正依循前述的認識,逐步厘清政府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透過“簡政放權”的規則調整和制度安排,讓“有效的市場”能夠更活潑地體現。這些深化改革的意向,不是沒有阻力和風險,但是,整體的發展道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並得到大多數觀察者看好。

  正是因為對於大陸的後續發展有一定的信心,所以,“一帶一路”的規劃,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設,成為全球經濟舞臺的亮點,獲得超出預期的正面響應。

  研究産業或産品供應鏈的學者發現,從1990年代開始,東亞區域生産網路,在全球經濟的分量不斷加重,而其領頭大雁或運作核心,則由日本移向了大陸。如今,這個生産網路的範圍,將向西延伸,貫通中亞、南亞、和西亞,與歐洲相連。中國大陸作為此一大歐亞經濟板塊的領頭羊,正蓄勢待發,紅色供應鏈崛起,勢不可擋。面對這個大勢,臺灣要做什麼樣的選擇?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