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7月6日杭州訊 (記者 李傑)今天上午,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在杭州舉辦研討會,閩南師範大學臺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吳鳳嬌在會上發言指出,儘管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已經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仍面臨已簽署協議的實施成效不彰、互信不足、島內政治政黨紛爭、亞太經濟新秩序調整等多重挑戰,未來前景面臨不確定性。
吳鳳嬌指出,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面臨不確定性,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因素制約了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
首先,臺灣方面對兩岸經濟合作仍心存顧慮,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缺乏信任和認同,導致已簽署的協議“簽而不施”,ECFA等協議的成效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增添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向前發展的阻力。
其次,島內政黨紛爭延遲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進程。民進黨一直以來都採取“凡國民黨贊成的就反對”的政策立場,無視兩岸經濟合作對臺灣經濟的提升效應,對兩岸經貿議題一再杯葛,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深化發展。
在民進黨及其他“臺獨”政治團體的鼓動和引導下,部分島內民眾誤認兩岸經貿往來只使財團獲利,這不僅導致服貿協議至今尚未完成“立法”程式,效用無法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ECFA的後續協商,貨物貿易協議歷經多輪商談但進展緩慢就是明顯例證。
值得注意的是,“太陽花”學運的爆發打破了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合作的融洽氛圍,臺灣民眾對大陸政策的不信任度攀升,凸顯了兩岸在經濟合作理念、政策取向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互認同和互信不足。這一根本問題不解決,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將始終處於“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狀態。
再次,“雙向不對等、開放不對稱”阻礙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良性發展。長期以來,大陸出於“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給予臺灣諸多優惠經貿待遇,並對兩岸經貿現狀中的不對等、不平衡長期容忍。雖然兩岸因經濟規模不對等,不太可能出現完全的對等性格局,但“雙向不對等、開放不對稱”格局若固化下去,將給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造成更多難預測的變數,不利於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長期、穩定發展。
最後,大國主導下亞太經濟新秩序調整對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可能形成一定衝擊。在TPP介入之前,ECFA是臺灣參與東亞制度性一體化進程唯一的現實選擇,臺灣唯有通過兩岸制度性一體化才能進入東亞一體化進程。現在臺灣當局則提出欲通過加入TPP來實現這一目標,眾所週知,TPP是美國“重返亞太”的重要政策載體,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亞太新戰略。從這一角度看,未來TPP對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産生的衝擊不可低估。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