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如何因應大陸經貿佈局?

2015年03月27日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0年中國大陸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快速發展30年後,大陸經濟步入轉型,由世界工廠逐漸變成世界市場。其龐大商機與快速成長的購買力,成為各國爭相競逐的目標。隨之而來,許多國家積極與大陸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臺灣《聯合報》27日發表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高朗的評論説,對北京而言,連結全球經濟已成事實,但深化參與絕不能陷於被動,鬚髮揮相當的主導作用,以維護其利益;第二,國內經濟結構須有計畫地配合調整,不然進一步開放將對內部經濟造成不利衝擊。所以,近幾年我們看到大陸積極部署參與亞太經濟整合的各種策略。文章摘編如下:

  去年北京舉行APEC會議時,大陸再度倡導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以及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兩項倡議象徵大陸正學習如何主導多邊經貿機制,但美國不斷較勁。最近英、法、德、義等國紛表達參加亞投行意願,打破只有發展國家加入的瓶頸。歐洲國家此舉,等於宣告美國阻撓亞投行已經失敗,韓、澳可能跟隨參加。

  媒體已有分析,北京推動亞投行與其“一帶一路”的戰略密切相關。借由帶動亞洲發展國家的基礎建設,一面解決大陸資金、産能過剩問題,另則經由協助區域國家發展,有利獲得認同,擴大在區域的影響力。而各國表態參與亞投行的理由,也是著眼龐大的商機,希望搭上早班車。

  另一值得注意的發展是,中共為因應在國際經濟日益吃重的角色,正加速改革經濟結構,惟茲事體大,正以試點方式,逐步推動。前年先開設上海自貿區,去年底又宣佈增設天津、福建、廣東三個自貿區。自貿區的重點不在減稅,而是進行簡政放權的實驗。將經貿法規部分條文在自貿區暫停適用,代以簡便的行政流程,放寬管制,提高行政效能。這四個自貿區可視為中共加速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實驗基地。其中福建自貿區對著臺灣,若做得興旺,必對臺灣有影響。

  一海之隔的臺灣,面對大陸經濟快速的崛起,內部意見分歧。臺灣大可作為各國進出大陸市場的平臺。這項利基卻在紛擾的政治環境下,瞻前顧後,慢慢化為烏有。

  以臺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及桃園航空城為例,兩經建方案雖不是翻轉臺灣經濟的唯一藥方,卻是增加投資、創造就業、連結亞太最具體的計劃。很可惜兩方案陷入泥沼,讓臺灣在區域經濟競爭裏處於更不利地位。結果可能像90年代後期臺當局原規劃的亞太營運中心,半途而廢,坐失良機。

  面對大陸充滿企圖心的經貿佈局,臺灣不能一味閃避。大陸經濟活動範圍早已走出國內,擴大到區域與全球。當大陸更全面整合進入區域與全球經貿體系後,將造成新一波的磁吸效應,不未雨綢繆,臺灣將面臨嚴苛的考驗。

  臺灣應以積極的態度,從全球視野考量兩岸經貿的未來。可是朝野現忙著選舉,經貿法案幾乎停頓,顯然要拖一年,但2016選後臺灣的經貿策略又在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