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怎樣能同時走向大陸和世界?

2015年03月25日 09: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發表為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評論文章指出,全球化時代,世界各種力量互見消長,政治、軍事、經濟格局從單極、雙極走向多極,軍事力量雖仍是關鍵因素,但經濟、科技的角色越來越重。在此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再是一家獨大,強大如美國、中國大陸者,亦都必須建立多重合縱連橫的關係。至於強權之外的國家和地區,也深知單靠例如美國支援已非安全和發展的保證,因此紛紛拓展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關係,尤其是融入區域整合。文章摘編如下:

  本(3)月7日大陸商務部長高虎城指出,將力爭於今年底前結束與東協自貿區升級版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兩大區域經貿協定的談判。至2014年底,大陸已簽署12項自貿協定(FTA),正談判中尚有8項FTA。此外,大陸自去年積極推動新絲綢之路,並推出種子基金,以之連接周邊國家大規模的基礎建設。

  大陸是于2010年和東協10國展開全面自由貿易區,雙方關係越趨緊密,近4年大陸皆是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佔東協對外貿易15%。去年8月雙邊經貿部長會議,同意開始自貿區升級版談判,進一步開放市場,致力於更廣領域打造高階合作模式,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有關新絲綢之路,右手是連接大陸和中亞的大陸經濟帶(一帶),左手則是串接東南亞、南亞、非洲的海上絲路(一路),其間由大陸成立種子基金,設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連結大陸和周邊國家的大型基礎建設,一方面為其外匯存底等閒置資金找到運用出路,同時以計劃、資金作為經貿整合的平臺,提升大陸在區域的多元領導力。

  至於RECP,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是當前兩大超級FTA,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0%和39%、全球人口的49%和11%。大陸和美國在各自陣營中,極力爭取主導權,決定:可參與的成員、議程(agenda)、規則訂定等以建立其影響力;于RECP,大陸和其他成員的貿易額佔了這些成員總貿易額的17%,其影響力在與日俱增。至於和這兩大陣營的往來,2013年RECP佔臺灣出口的59%,TPP則佔32%,相較之下,RECP對臺灣的影響或將高過TPP。

  從最近大陸在區域整合的幾項作為,我們可以得到若干啟示,其一是大陸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越來越具領導力的角色。其二,臺灣當然是要將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列為優先。第三、參與不同區域整合可能伴隨不同系統性風險,因此必須多元化參與不同區域整合,藉以分散風險,同時累積本身影響力。第四,在融入區域整合時,要運用己身優勢,打造新的區域平臺;例如香港,與大陸簽署CEPA之後,利用其建立一個全新的經濟平臺,吸引外國資金進入大陸投資,同時協助大陸企業和資金經由香港進入國際市場,香港成為區域的金融中心和跨國企業的區域總部。

  但是臺灣如何同時因應大陸崛起及融入區域整合?民進黨及其主席蔡英文説,要“從世界走向中國”、“與世界一起進入中國”。事實是,大陸已經走進世界,世界也在走進中國大陸,民進黨卻仍停留在“逢中必反”,根本不走進大陸,更走不進世界。

  反觀兩岸完成ECFA簽署,雖僅是架構性協議,但ECFA促進兩岸和平穩定是區域價值所在,馬當局又接續和新加坡、紐西蘭完成經濟合作協定,證實同時走向大陸和世界是確實可行。

  但是民進黨卻擋住ECFA後續的服貿、貨貿協議,臺灣對外洽簽FTA的行動也幾全中斷,使臺灣又回到過去陷於被邊緣化的危機。全球化的腳步不會停滯,區域整合的趨勢未曾稍歇,同時走向大陸和世界是臺灣突圍而出唯一之道,在野黨再怎麼蠻橫,也不應該刨掉臺灣在艱困世局中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