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從馬雲演講看臺灣創業有餘、創新不足

2015年03月04日 09: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昨日赴臺與大學生暢談創業感想與思維,並要在臺灣成立百億元的非營利創業基金,將協助臺灣年輕創業家在阿里巴巴集團電子商務系統的各交易市場和平臺上,成立與發展自己的事業,並能將産品和服務拓展到兩岸市場。

  臺灣《經濟日報》4日發表社論説,馬雲的百億創業基金登臺,若能兌現,將具有三大特色,可作為臺當局參考。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傳達創新的服務理念,而此基金由阿里巴巴與外部懂得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的專業團隊合作,更能將創新的概念,具體化成為商品、服務,觸及未被滿足的需求;其次,阿里巴巴提供鉅額資金與運作平臺,提升創業成功的可行性;三、阿里巴巴藉由在大陸、香港、臺灣的創業基金,讓其電子商務平臺能夠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和領域,以開放、多元、群策群力,維持市場領先的地位。

  同一天,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説,綜觀馬雲的演講風采,可以感受到他的廣大胸襟、失敗後樂觀而不氣餒、自我省察力高、超越常人的堅忍意志,及樂於助他人更成功的人生哲學,是其走上成功之鑰。僅憑他第一步赴杭州餐館找洋人練英文與學習西方文化思考的9年苦功,鍥而不捨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即是值得臺灣年輕人學習之處。

  雖然西方社會常以成敗論英雄,但馬雲的腦海裏是要“習慣失敗”,因唯有累積無數次的失敗,必可帶給未來更大的成功。這番挫折中的正向思考期勉,對臺下許多教考試成功戰將的臺大老師,更是彌足珍貴,主因我們教育過程,沒有訓練勇氣與失敗後唐吉訶德式的達觀。

  如同臺北市柯P市長,馬雲深信“明日比今日更好”。他直言:“每一代都有它的機遇。大家都抱怨的時候,你把它做好,就會有機會;如果跟著抱怨,只會成為倒楣鬼!”換言之,馬雲認為每一代的年輕人有他們的智慧,一定能找出未來的解決方案;此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今日學生是明日之星”教育哲理,不謀而合,也是所有教育者的至高期盼;而和少數大眾媒體習于傳送負面新聞製造兩代對立衝突迥異!馬雲的洞察力猶如寫雙城記的狄更斯的開場白:“這是年輕人創業最好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還指出,由美國研究單位“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機構”調查的2015年全球創業精神指標,臺灣名列全球第八,亞洲第一。臺灣領先其他亞洲國家,但是為何有如此高的創業精神,卻未反映在臺灣經濟成長與實質薪資所得?如果進一步分析,臺灣的強項是産品、製程的創新和低廉資金,但創新能力、産品(服務)獨特性與競爭力相對不足。由於臺灣過去凸顯的是創業的量,而非創業的質,造成“創業有餘、創新不足”的現象,自然對臺灣整體成長貢獻不大。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