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大陸臺商轉型升級:深耕關鍵在於本土化

2013年06月19日 09: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8日刊載大陸資深媒體人洪亮的評論文章分析大陸臺商升級轉型問題。文章指出,面對成本升高、需求不振與競爭加劇三大難題,在陸臺商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唯有轉型升級方能脫困。評論直言:臺商應該用好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盲目追尋統一的升級模式,做好10年、20年“深耕”的準備,從本土化中尋找升級的契機。

  全文摘編如下:

  在8日江蘇南通“2013台商轉型升級峰會”上,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説,臺商在大陸依舊面臨很多發展困境,拜託大陸幫助臺商突破難關。事實上,面對成本升高、需求不振與競爭加劇三大難題,在陸臺商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唯有轉型升級方能脫困。

  面對三大難題,在陸臺商大多做出以下選擇:首先,將産業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降低勞動力成本;第二,由外銷向內銷轉移,擴大大陸內需市場;第三,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發展新增長點。但這三條路徑是市場競爭下的被動轉移,甚至是“拆東墻補西墻”。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臺商在大陸經濟中已佔據一席之地。但是,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大陸現在的市場環境對世界更加開放。臺商面對的競爭對手更加強大,優勢所剩不多。

  在這樣的時刻,需要思考,臺灣企業進一步發展、進行産業升級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對大陸市場的“深耕”能力,應是臺商的核心競爭力。如能良好運用,可以為企業升級起到幫助。

  “深耕”的關鍵在本土化。大陸市場充滿商機,但巨頭折戟的案例也不少。由於過度擔心技術外泄,日本手機企業極少在大陸建立研發中心,導致其本土開發出許多高新産品,卻無法適合大陸民眾需求,在2005、2006年就退出了市場。面對當下大陸迅速興起的智慧手機市場,日企只能望洋興嘆。

  相比之下,由於文化接近與交流頻繁,本土化一直是臺商優勢。臺灣量販店品牌大潤發就是深耕當地、擴張升級的良好案例。大潤發從華東地區開始,從廣闊的3、4線城市佈局,不斷摸索最適合的本土化路徑。這一戰術取得了成功,在“2012中國連鎖百強”大潤發排名第五,超過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與家樂福。

  未來,隨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將簽署,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將進入大陸。與製造業不同,以美容、醫療、教育、娛樂等為主的服務行業,會更多直接面對大陸民眾,很多服務內容也和文化相關。市場對服務企業更加“挑剔”,註定了許多海外企業在大陸“水土不服”,這也恰恰是臺灣的機會。

  2002年全球汽車租賃巨頭“赫茲租車”進入大陸市場,但由於沒有意識到大陸人工費用低,而仍然選擇美國通行的“自駕租賃”而非“配司機服務”,導致生意慘澹。相比之下,小企業“一嗨租車”,採用“協力廠商配司機租車服務”,讓車主帶車自由加盟,再利用網路搭建服務平臺。該本土化策略不僅適應大陸市場需求,並且大大降低了公司庫存、人力等成本。這種利用電商進行創新升級的案例,尤其值得未來西進的服務業者參考。

  與世界企業一同競爭大陸市場,臺灣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文化。由於語言相通、文化相近,能夠為大陸民眾帶來最親切、最有人情味的服務。未來兩岸都將迎來服務業大發展的時代,臺商應該用好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盲目追尋統一的升級模式,做好10年、20年“深耕”的準備,從本土化中尋找升級的契機。(洪亮:大陸資深媒體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