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後ECFA時代是臺商深耕大陸機遇期和關鍵期

2013-04-08 09: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ECFA效益經過3年的實踐檢驗,已經得到充分的展現。華廣網4月7日刊載復旦大學博士後、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嚴志蘭的評論文章,分析後ECFA時代,如何應對兩岸經濟關係進入深化階段將出現的挑戰。

  全文內容如下:

  作為一項頗具兩岸特色的制度設計,ECFA效益經過3年的實踐檢驗,已經得到充分的展現。ECFA不是孤立或單純的經濟協議,隨著ECFA的推進,將産生一系列制度外溢效應。後ECFA時代,兩岸各個層面的關係走向更加廣泛、深入的同時,一些步入深水區和困難期的問題也會隨之顯現。如何應對兩岸經濟關係進入深化階段將出現的挑戰呢?

  首先,抓住歷史機遇,發揮ECFA的經濟整合效應,在深化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實現互利雙贏。ECFA制度設計的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是臺商,後ECFA時代對身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史階段中的臺商而言,面臨兩個機遇——和平機遇和發展機遇,有望獲得兩大紅利——和平紅利與制度紅利。其中,如何開發、利用好ECFA帶來的制度紅利,在當前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獲取ECFA制度紅利的關鍵是發揮ECFA的經濟整合效應,在深化兩岸經貿交流中實現互利雙贏。通過ECFA這種現代區域合作的制度安排,可以逐步打通以往阻礙兩岸經濟全面、深入交流合作的任督二脈,使兩岸可以在更多領域和更深層次分享參與國際分工的成果,實現“兩岸攜手,賺世界錢”的“中國夢”。

  鋻於兩岸在經濟體量上的對比懸殊,對大陸而言,對ECFA的政治和社會效益的追求可能超過經濟效益。因此,ECFA的“兩岸特色”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大陸照顧到臺灣社會的經濟實際,著眼于兩岸人民的長久福祉,通過ECFA制度設計的“兩岸特色”,對臺灣方面充分釋放善意;另一方面,ECFA不僅是兩岸市場開放和貿易合作的基礎,也是檢驗兩岸經濟、政治和社會互信的試金石,更是檢驗未來兩岸關係成果的試金石。

  其次,放大政策效應,以更加靈活務實的臺商政策,助力臺商在大陸的轉型升級。ECFA實施3年來,兩岸普遍認為:ECFA對臺灣的利大於弊。臺灣所慮ECFA之弊一方面受ECFA制度覆蓋不均衡所致,衝擊部分弱勢産業;另一方面則源於島內及兩岸關係中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現行兩岸關係架構下,ECFA的後續推動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隨著大陸因素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大陸政府可以考慮通過更加靈活務實的臺商政策,以ECFA的實施與推進為依託,放大ECFA的政策效應。

  當前階段,臺商在大陸的轉型升級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問題,大陸的臺商政策對臺商在大陸的穩定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前ECFA時代的臺商政策,在後ECFA時代可能就會面臨一些問題,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因此,要在全面評估以往臺商政策效果的基礎上適時調整,以更好地助力臺商在大陸的轉型升級。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也指出,臺灣方面也應該適應ECFA後島內經濟格局的變化,“更努力落實産業輔導救濟措施,幫助産業轉型,同時也要借此機會加速産業升級,以尋求新的産業發展定位。”惟其如此,兩岸才能建立健康的經貿合作關係,實現互惠雙贏。 

  第三,創新社會管理,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並舉,促進臺商在大陸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2008年,兩岸實現全面三通,2010年,兩岸兩會順利商簽ECFA。對兩岸關係而言,這兩件大事具有劃時代意義,其重大意義在於從根本上改變了兩岸關係的社會基礎。全面三通打破了59年來兩岸地理上的相互隔絕狀態;而ECFA架起兩岸斷裂已久的經濟紐帶,打開了兩岸人民之間全方面的社會交往之門。臺商不僅是兩岸經濟交流的主體,也是兩岸社會、文化交流強有力的推動者,還是兩岸政治交流的潤滑劑。大陸臺商群體將在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後,在兩岸交流中發揮日益顯著的基礎性作用。

  因此,後ECFA時代大陸的臺商政策,不能以經濟方面的政策為主,而應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並重,通過對長期工作、生活在大陸的臺商的社會管理創新,促進臺商在大陸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合。就此意義而言,ECFA時代不僅是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也是社會一體化的建設過程。(嚴志蘭:復旦大學博士後、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