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建議:臺企轉型可重點考慮發展農業

2013-02-25 09: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大陸産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大陸臺企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發展瓶頸也越加凸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22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大陸臺企發展第二與第三産業轉型都有其比較優勢,但在大陸多年來強調發展農業的背景下(大陸連續十年發佈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臺企若能轉向投資發展農業,其前景將非常樂觀。

  全文內容如下: 

  隨著大陸産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大陸臺企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發展瓶頸也越加凸顯。近段時間媒體報道“臺商第一大省”江蘇省臺企就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問題而深感壓力。當然除了江蘇省臺企在産業轉型過程中面臨著發展方向定位的問題,大陸其他省份的臺企也同樣面臨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問題。關於大陸臺企如何實現轉型,此前有兩岸學者相繼提出了一些建議,綜合來看,其主要路徑有:一是就地升級,主要通過對原産業技術改造或就地轉向其他産業發展來實現;二是東歸回流到臺灣發展,因臺當局正在大力推出優惠措施鼓勵臺商回臺投資;最後是遷移到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發展。在這三個路徑中,從當前臺企轉型的實踐來看,第一個仍是大陸臺企轉型選擇的主流,因為大陸巨大的市場仍深具吸引力。 

  臺商在大陸30多年的投資發展重點在傳統的製造業上,這部分企業如能成功通過對原産業進行技術改造發展精緻製造業不失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另外,臺企轉向發展第三産業也是其就地轉型的一個不錯選擇,因為當前大陸第三産業在GDP中的比例僅為40%左右,而臺灣地區這一比例已超過了70%,可以説大陸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大陸臺企發展第二與第三産業轉型都有其比較優勢,但在大陸多年來強調發展農業的背景下(大陸連續十年發佈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臺企若能轉向投資發展農業,其前景將非常樂觀。這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一、臺企大陸投資發展農業有著強有力的政策支援。農業穩定發展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對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陸來説,其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大陸一直重點關注農業的發展,尤其是支援現代農業的發展,截止去年年底,大陸已是連續九年實現糧食增産。大陸農業近十年的發展突破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其背後有著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援。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來看,更加明確的提出了現代農業的建設,而這一建設的目標就在於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今年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具體措施,如要鼓勵農民通過互利互換的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的零碎化問題,同時加大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培養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同時,文件還明確了商業資本有條件進入農業領域的相關規定。以上文件提及的農業發展方向以及部分主要農業發展措施,都説明瞭在當前大陸産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臺企大陸轉型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將可享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援。

  二、臺企可發揮其兩岸經貿交流的橋梁作用,整合兩岸農業發展資源。在農業發展上,兩岸優勢互補效應明顯,如臺灣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但可投資農業區域有限,人力成本又比較高,農業發展存在很大瓶頸;而大陸農業投資區域大,氣候條件多樣,但農業整體技術水準偏低,特別是在精深加工及貨物流通行銷上較為落後。大陸臺企可發揮其橋梁作用整合兩岸農業資源,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可在大陸重點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具體來説,臺企大陸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可憑藉其多年大陸投資積累的資金和對兩岸産業發展環境熟知,科學的配置兩岸農業發展資源,從而順利促成企業的轉型。

  三、臺企大陸投資農業,其市場有保障。農産品往往屬於一次性消費品,其市場迴圈活力強。臺商大陸投資發展農業不管是傳統的種養還是現代農業中的休閒農業,其市場都有充分的保障,就傳統的種養來説,大陸目前已出臺主要農産品的市場價格保障制度,還有完善的農産品收購與補貼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農産品的市場需求和價格。在休閒農業的發展上,其市場潛力更大。隨著大陸居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休閒方式的要求也越加多元化,休閒農業正作為一種重要的休閒方式,以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自然、生態內涵,博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除了以上所提的三個方面,臺商在大陸發展現代農業,其行業競爭態勢也沒其他行業激烈,起步門檻也不高。廣大臺商應抓住大陸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所涌現出來的良好商機。(伍湘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