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帶動臺灣經濟“解悶”

2013年05月08日 15: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江宜樺用“悶”字來形容臺灣當前經濟停滯不前難以突破的情況。海峽之聲6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灣經濟要想“解悶”,必須抓住當前ECFA後續協商的有利契機,進一步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深化兩岸分工合作,才能打造新的成長引擎。只要雙方強化溝通、深化互信,再加上心態的轉變與觀念的調整,就一定能夠帶動兩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臺灣經濟“解悶”也將順理成章。

  全文內容如下: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臺灣經濟同比增速僅為1.54%,不到原本預測值3.26%的一半;約佔經濟總量2/3的出口額同比只增長2.4%,也遠低於臺灣當局的預估目標。低迷的經濟景氣打擊著臺灣的生産和消費意願。第一季度,臺灣工業生産指數年增長率僅0.78%;商業營業額增速則連續兩個月下滑。對此,臺灣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江宜樺等人用“悶”字來形容。所謂“悶經濟”一詞也在臺灣大熱,被各界用以形容經濟停滯不前、難以突破的當前困境。

  分析人士指出,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出口且出口産品過於集中;營運模式又偏重“臺灣研發、大陸加工,出口歐美”的三角貿易及代工出口模式。在國際金融危機尚未消退,世界經濟欲振乏力的當下,市場需求萎縮、供應鏈調整及新興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臺灣經濟陷入如今的“悶境”之中。我們認為,臺灣經濟要想“解悶”,必須抓住當前ECFA後續協商的有利契機,進一步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深化兩岸分工合作,才能打造新的成長引擎。

  首先,積極尋求利用ECFA進一步拓展大陸市場。今年第一季度,大陸經濟同比增速為7.7%,顯著高於其他經濟體,而擴大內需和城鎮化提速等政策措施更是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正如臺灣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張家祝日前指出的,目前臺灣出口到大陸的産品有5成是電機電子産品,在大陸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最終市場,凸顯臺灣並未完全利用大陸市場。如果臺灣方面能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迅速把大陸地區從加工基地變成終端市場,必可為沉悶的臺灣經濟吹進一陣新風。

  其次,進一步放寬大陸商品和資本進入臺灣市場的限制。正如只有空氣流動才能保證空氣品質一樣,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也日益要求雙向與對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資源在兩岸的合理流動。大陸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與臺灣在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投資合作”。而在ECFA、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與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開始運作之後,陸資赴臺投資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臺灣當局正在積極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必須做到對陸資、外資採取同等待遇,而不是目前這種對陸資另眼看待、處處設限的做法。否則,就算全球經濟形勢好轉,臺灣經濟還將是一個“悶”字。

  再次,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現階段臺灣有很多優勢必須鑲嵌在大陸的發展脈動中,以兩岸共同市場或大中華經濟圈的格局來經營,才能夠彰顯出優勢互補組合下爭勝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近日也表示,將推動兩岸貿易投資規模的擴大和産業合作水準的提升。鼓勵兩岸企業加強交流合作,共建兩岸産業標準,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自主品牌。相信只要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理分工合作,兩岸一起“賺世界的錢”指日可待。

  正所謂“打開門窗能‘解悶’,背靠大陸好乘涼”。當前,大陸正積極尋求産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臺灣則是積極推動經濟振興。隨著ECFA後續各項談判持續進行,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將必將進一步深化,只要雙方強化溝通、深化互信,再加上心態的轉變與觀念的調整,就一定能夠帶動兩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臺灣經濟“解悶”也將順理成章。 (海峽之聲 錢志軍)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