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共構大中華經濟圈 “三經論壇”意義非凡

時間:2013-04-26 14:56   來源:台灣網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第三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4月2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論壇以“大中華經濟新機遇”為主題,探討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與挑戰,就兩岸及香港如何把握與開拓城鎮化商機提出意見與建議。本次論壇共邀請兩岸及香港金融界人士、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等300余人參會。

  論壇開幕式上,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葉克冬發表了兩岸三地共構中華經濟圈的致辭。葉克冬表示,港臺經貿合作也是兩岸金融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當前正是加強兩岸三地金融合作的絕佳時期。

  早于20世紀80年代年代初,就有海外學者提出“大中華經濟圈”的概念,復旦大學陸雄文教授曾指出,以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為緊密核心層的大中華經濟圈經濟總量如果同美國相加的話,將佔全球經濟的80%。

  筆者認為,“大中華經濟圈”在全球將越來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這種和平及經濟發展的趨勢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推進兩岸四地間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和貿易,推動兩岸四地的經濟繁榮與發展,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如此看來,兩岸三地《經濟日報》輪換舉辦地,舉行財經高峰論壇,必將發揮很好的策進作用,對抓緊發展機遇,攜手推動兩岸三地經濟共同發展也會産生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今年是香港踏入CEPA十週年及人民幣業務十週年,也是兩岸實施ECFA三週年,更還是香港《經濟日報》創刊25週年,可謂多喜同慶!正如香港《經濟日報》説的,經過“兩屆論壇”分別於北京及臺北圓滿舉行,今年移師香港,論壇意義非凡!

  隨著“大中華經濟圈”雛形逐漸浮現,貿易經濟關係必是唇齒相依,在交往中理解,于理解中融合;這種聯繫不但是經濟産業鏈的連接,更還有兩岸四地民眾“生活圈”的交匯;只要我們更多地取長補短,增進交流與合作,這种經濟上“唇齒相依”,感情上“休戚與共”的“血融效應”將發揮積極的變化,彰顯出“大中華經濟”的無窮魅力和生生不息。

  本屆“三經論壇”聚焦“城鎮化商機”,自然值得重要關注。城鎮化是大陸經濟發展新主軸方向,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點發展思路,其孕育的機會很大。筆者認為,城鎮化也是一種改革,要提高城鎮化的效益,一定需要消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讓改革來釋放出城鎮化需求,在加快城鎮化改革中加強城鎮化管理,並體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即“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相信高峰論壇上能夠更多聚合兩岸及香港與會人士的意見與建議,為拓展和把握“城鎮化商機”提供更好的路徑和著力方向。

  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在高峰論壇上表示,兩岸關係正面發展,經濟關係更密切,為三地經濟提供前所未有動力。他還強調,兩岸及香港的經濟,並非零和關係。25日上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論壇上表示,兩岸三地要有積極政策,可達致互利雙贏,並建議在面對周邊競爭上,三地更需要建構共同利益的分工,和相互投資。

  摒棄零和,共同消除體系間不穩定因素,共同發揮協同效應,大中華經濟將展現出更廣闊、更緊密及更強競爭力的前景,這也是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這個交流溝通平臺搭建的深層意義!(台灣網網友:王振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