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2013年兩岸經貿合作有望再開新局

2012年12月31日 09: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分析2012年兩岸經貿合作情況,並對未來一年兩岸經貿合作進行展望。文章指出,儘管大環境不佳,但過去一年兩岸經貿關係仍然有些進展。展望明年,兩岸經貿交流在已建立的制度化架構下運作,預料仍將持續成長,金融合作的效益值得期待。

  社論摘編如下:

  過去一年,兩岸經貿交流受到國際及大陸經濟大環境影響,整體表現不如預期,特別是兩岸雙邊貿易,1到11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的進出口總額呈現負成長5.4%,較臺灣對外貿易的整體表現差了許多。陸企赴臺投資方面,儘管今年以來累計已達1.57億美元,較往年大幅成長,但相較于同期臺商獲准赴大陸投資金額98億美元,兩岸相互投資依然呈現極度不對稱。 

  儘管大環境不佳帶來利空,但過去一年,兩岸經貿關係仍然有些進展。譬如説,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已落實;8月間召開第八次兩岸兩會商談,順利簽署投資保障和海關合作協議;ECFA早收貨品清單第二階段減免關稅如期實施,迄目前為止,實現零關稅的項目累計已達94.5%,為臺灣出口商節省的關稅全年估計將逼近4億美元。 

  此外,兩岸金融合作今年邁入新的里程。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先後在臺灣設立分行,並參與臺灣多項銀行聯貸案;而在大陸設辦事處的臺資銀行,已有10家升格分行開始營業,其中6家並獲陸方核準開辦或籌辦大陸臺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其次,兩岸協商多時的貨幣清算合作議案,于8月底簽署備忘錄,12月中旬正式建立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兩岸人員往來今年再創新高,截至10月底,大陸赴臺人數突破200萬人次,已超過去年全年總數,大幅領先日本遊客成為臺灣第一大入境客源,為臺灣創造的外匯收入將近1,000億元新台幣。大陸也同時增加民眾赴臺自由行試點城市,自由行入臺旅客逐月成長,平均每天已逼近1,000人次。 

  展望明年,兩岸經貿交流在已建立的制度化架構下運作,預料仍將持續成長。由於美國受到財政赤字困擾,經濟欲振乏力;而歐元區仍陷在主權債務危機泥沼中,未來一年國際經濟情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拖累大陸出口,加上兩岸因加工出口貿易佔大部分,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改善,因而明年臺灣對大陸出口貿易不容太樂觀。 

  未來一年最迫切的工作莫過於完成ECFA後續協商。ECFA早收清單執行將近兩年,證實對擴大雙邊貿易和服務貿易進入對岸市場發揮具體的效益。後續協商工作已進行一年多,服務貿易和爭端解決機制議題之協商進展相對順利,然而,早收項目之外的五、六千項貨品貿易之協商,由於涉及利益重分配問題非常複雜,進展緩慢,兩岸貨品貿易協商必須儘速完成。 

  其次,兩岸産業合作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未來一年應更加積極推動。“搭橋專案”與“ECFA産業合作論壇”已進行一段時間,但嚴格説來,迄今尚未看到具體的産業合作案例,幾項試驗性質的個案,效益也遠不如預期。臺當局“行政院長”陳衝提到兩岸産業合作可以創造兩岸優勢,攻佔國際市場,特別是在共同技術開發、共同標準訂定,以及上下游之間的合作方面。推動兩岸産業合作,政策的引導和支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合作雙方企業之間的互信基礎,因此,對於企業界關心的智財權保護、合作與競爭關係等議題,應嚴肅面對並妥善處理。 

  此外,除了在製造業生産、行銷領域的合作之外,在批發零售、連鎖經營、物流、通訊、醫療、金融等服務業領域,其實合作的空間更大。尤其金融業之合作,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正式建立,相關的配套措施應儘速付諸執行。未來一年,兩岸金融合作的效益值得期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