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2012兩岸經濟合作成績和問題並存

2012-12-27 10: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24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的評論文章,總結分析2012年兩岸經濟合作情況。文章指出,2012年兩岸經貿總體表現良好,特別是在制度化建設方面取得很大進展,為兩岸經濟深化合作、緊密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內外部環境變遷也使得兩岸經貿往來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凸現出來,兩岸應進一步加快機制化協商,同時促進經貿政策、制度對接,著力推進“功能性”合作跟進發展,儘快將制度建設賦予的潛在效能轉化為兩岸經濟合作的實質發展。

  全文摘編如下:

  2012年,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兩岸貨物貿易波動較大,但服務貿易表現亮麗,兩岸投資大幅成長,ECFA早收與後續協商成效卓著,兩岸産業合作穩步推進、初見成效。2012年兩岸經貿總體表現良好,特別是在制度化建設方面取得很大進展,為兩岸經濟深化合作、緊密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但透過兩岸貿易數據顯現的結構性問題,可以發現,在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形勢下,兩岸經濟深化合作、轉型發展更具迫切性,要求兩岸經濟合作應在制度化環境逐步構建、完善的進程中,著力推進“功能化”發展,以儘快實現兩岸資源的優化重組,形成兩岸經濟協同發展、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據大陸海關總署最新統計,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額為1520.6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325.8億美元,同比增長0.7%;對臺進口1194.8億美元,同比增長4.7%。當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普遍下滑,兩岸貿易能夠有近4個百分點的逆勢增長,表現令人眼前一亮。但進一步分析臺灣對外貿易中兩岸貿易所佔的比重,我們可以發現2012年兩岸貿易增速放緩,臺灣對大陸出口貿易依存度下滑的趨勢明顯。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前10個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美國及歐盟出口分別衰退6.4%、10.3%和9.6%,但對東盟6國出口增長9.8%,其中對菲律賓、新加坡出口分別大幅增長23.9%和22.8%,大陸佔臺灣對外出口的比重已降至39.2%,只相當於2005年的水準(2010、2011年同期數據分別為41.9%和39.9%),而東盟則上升至18.4%。進口方面,臺灣對日本、大陸、東盟進口分別衰退9.3%、5.8%和3%。

  兩岸貿易增速放緩,可以解讀為主要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但兩岸貿易在臺灣對外貿易格局中所佔比重下降,則反映兩岸貿易依存度下滑,凸顯兩岸貿易的結構性問題。事實上,在兩岸貿易的構成中,加工貿易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至今仍高達65%以上,這決定了兩岸貿易主要以“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為主,大陸臺商從島內進口零組件,利用大陸生産要素的低成本優勢,進行加工組裝,最後出口到歐美等國際市場,造成兩岸貿易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大,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衝擊。一方面,2012年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來自大陸的外銷加工訂單減少,致使兩岸貿易增長不利。另一方面,近年來大陸經濟正在進行轉型升級,産業配套能力增強及大陸臺商轉産(由製造産業轉向服務業等)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兩岸貿易的“投資拉動”效應,致使兩岸加工貿易規模有所下降,而一般貿易規模上升有限。這方面的因素反映了兩岸貿易的結構性問題,對於兩岸貿易的影響是長期而深刻的,這是造成兩岸貿易增速減緩、兩岸貿易依存度下滑的根本原因。

  兩岸貿易不僅是兩岸經濟關係的重要內容,而且其規模和結構反映兩岸經濟關係的緊密程度、發展品質等深層次問題,是兩岸經貿發展階段和發展水準的重要表徵。兩岸貿易依存度下滑,表明在內外部經濟環境變遷的背景下,兩岸現有貿易模式已不符合現階段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需要,兩岸貿易驅動力亟待實現新的轉換,實現由臺灣接單、大陸生産、出口歐美市場的“三角貿易模式”轉型為以兩岸合作的“雙元模式”,由 “投資拉動”轉型為依託兩岸産業深化合作,共同拓展內、外部兩個市場,從而降低兩岸貿易中加工貿易的比重,優化兩岸貿易結構,推進兩岸貿易。因而,兩岸貿易能否持續繁榮,關鍵在於以産業合作為重心的兩岸經濟深化合作。

  近年來,兩岸越來越認識到深化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並且憑藉兩岸兩會協商的平臺,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一系列協議,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步入機制性一體化進程。2012年,可以説是見證ECFA效益的豐收年:一是ECFA後續協商取得重大進展,兩岸投保協議、兩岸海關合作協議簽署,兩岸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協商也已取得重大進展(服務貿易協商年底可望完成),並已啟動爭端解決協議的商談;二是ECFA貨物貿易早收降稅步入第二時程,又有400多項貨品實施零關稅,並顯現可觀效益,全年為臺商減免關稅預計將超過5億美元,其中臺灣農産品類受惠最為顯著。三是兩岸服務貿易表現亮麗,雙方在金融及非金融領域等多個服務業部門間的合作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特別是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得以成功建立,為兩岸金融業深化合作及兩岸投資貿易便利化奠定了基礎。四是在兩岸經合會産業合作小組的傾力推動下,兩岸在商定優先領域的産業合作循序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兩岸經合會第四次例會宣佈兩岸首批經貿團體辦事處互相設立等,使兩岸經貿合作又添新平臺。

  總之,2012年兩岸經濟合作堪稱碩果纍纍,特別是機制化建設方面成效卓著,但內外部環境變遷也使得兩岸經貿往來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凸現出來,如兩岸貿易增速減緩、貿易依存度下降,預示在全球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兩岸經貿合作也面臨著加快結構轉型升級的挑戰。應該強調的是,結構轉型是系統工程,轉型需要消耗能量,特別是在全球經濟環境下行的不利影響下,兩岸貿易出現增速減緩甚或不景氣的現象是暫時的,但作為一種“預警”,應予以充分重視,並儘快推進治理。

  目前,兩岸應進一步加快機制化協商,同時促進經貿政策、制度對接,著力推進“功能性”合作跟進發展,儘快將制度建設賦予的潛在效能轉化為兩岸經濟合作的實質發展,具體而言即是推進各項協議的落實,加快兩岸經濟合作模式及相關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推進兩岸産業深化合作。(石正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