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文創産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品牌

2012年09月17日 10: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6日發表社評指出,兩岸關係解凍後,臺灣流行文化産品走向“地上”、變成“大眾傳播”,風靡大陸。針對文創産業,大陸可以和臺灣攜手合作,利用臺灣自由創作空間與市場競爭培養出來的創意與市場力,打造大陸品牌,進而創造兩岸共同品牌。

  社評摘編如下:

  縱然在兩岸隔絕敵對時代,臺灣流行文化就不斷穿透大陸市井民眾,尤其青少年與青年族群的娛樂生活,透過娛樂內涵的長期影響,對大陸民眾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也産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早期鄧麗君如此,目前偶像劇與電影獲得市場化地位後,更是如此。  

  稍微留意兩岸關係的人都會發現,兩岸關係解凍,臺灣流行文化産品從“地下”走向“地上”、從“個人流通”變成“大眾傳播”,甚至受到鼓勵後,更是風靡大陸,因而掀起“臺流”風。以偶像劇為例,從《流星花園》、《海豚灣戀人》,到《惡作劇之吻》、《命中註定我愛你》、《敗犬女王》、《下一站,幸福》,及才剛播畢的《犀利人妻》,以及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都是臺灣製造、紅遍兩岸。  

  大陸青年觀眾喜歡臺灣偶像劇與青春題材電影,有其文化結構因素。首先,臺劇場景、畫面、人物裝扮、服裝等充滿夢幻氣氛,可以滿足觀眾追求夢幻心理;其次,可能是其中濃濃“臺灣味”,讓大陸觀眾透過臺劇,投射到對臺灣寶島的好奇與想像。當然,臺灣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讓臺灣影視圈從企劃、製作到演出人員都具有非常高的市場敏感度,也應該是重要原因。  

  偶像劇外,臺灣的流行音樂更是強項。臺灣創作人擁有自由創作空間,臺灣歷史又經歷風霜,從殖民時期到民主與威權的衝撞,各種不同的文化融合成多元豐富的風格,讓臺灣流行音樂有紅到對岸的魅力。常到大陸的臺灣人士會發現,在大陸逛街,店家播放的背景音樂常常會是臺灣的流行歌,電臺選播的歌曲、廣告與節目進行的節奏,和臺灣的廣播節目極為相似。  

  臺灣的文創實力雖強,卻都是靠著民間的力量穿透對岸甚至亞洲。若與韓國比較,臺灣就少了策略的支援,否則臺灣文化力對臺灣的貢獻絕不僅於此。臺灣如何以韓國為鏡,把偶像劇、流行音樂産業化,進一步把臺式生活創造成臺灣品牌,行銷大陸與國際,讓文化的軟實力,轉成具體産業價值,這需要臺灣整體策略支援。  

  大陸正大力發展文創業,臺灣有很好的機會利用大陸市場提升文創實力,透過文創産品創造臺灣産品更大品牌價值,並進一步將兩岸品牌推向國際。臺灣雖然不必期待當局“宏觀調控”指引方向,但當局仍然必須擬定整體發展策略,協調相關産業發展步調,並提出具體支援政策,導引市場發展,以匯成巨流。大陸也可以和臺灣攜手合作,利用臺灣自由創作空間與市場競爭培養出來的創意與市場力,打造大陸品牌,進而創造兩岸共同品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