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調整臺灣地區産業結構刻不容緩

2011年07月15日 09: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島內目前存在失業率偏高以及貧富差距的現象,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論分析島內産業結構調整問題。文章指出,臺灣失業率偏高已經不是景氣迴圈問題,而是“結構問題”,如果臺灣結構不調整、産業升級速度太慢,則失業、低薪、貧富差距擴大的夢魘將揮之不去。

  文章摘編如下: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各地均採取擴張救經濟策略,一時擺脫衰退危機,帶來短暫榮景,但失業率與通貨膨脹像揮之不去的噩夢,在全球各地引發茉莉花革命,民怨為忌,政府無不戰戰兢兢以對。

  上月底,ECFA簽署週年,臺灣地區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賴幸媛引用了主計處公佈的就業市場喜訊,強調ECFA成效正逐步實現。她説,簽署ECFA之後,臺灣的失業率逐月下降,今年5月的失業率4.27%,創下近33個月來的新低,比去年底增加就業5.73萬人;民眾薪資同時提升,1月到4月,平均薪資達52505元(新台幣,下同),比去年全年平均薪資提高8075元。

  “主計處”公佈的就業率等數據,就景氣回春是ECFA成效自然有其代表的意義,但目前為止,從民進黨“執政”時期開始就存在島內産業經濟問題,如今依舊陰霾不散:

  其一,景氣回春讓失業率下降,另方面卻讓今年受僱員工空缺率高達3.36%。臺灣地區勞動主管部門認為,缺工比失業問題更嚴重,但是更深層的思考該是,缺工結構為何?就業市場供需失調,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其二,景氣回春也讓今年以來的平均薪資提高,但以經常性薪資,4月分只有36000多元,這個數字還只是平均,環顧當前就業市場,相當多的人力只落到所謂的2萬出頭的水準;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臺灣勞工名目薪資僅增加11%,扣掉通貨膨脹率,實質薪資其實是負成長。這幾年,低薪風暴襲卷臺灣,富者卻一擲千金,臺北市精華地段豪宅林立,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哪能靠小小奢侈稅消弭。

  其三,儘管失業率創新低,臺灣現年24歲至28歲間,大學、研究所畢業3年內的青年,失業率仍維持在10%以上水準,104人力銀行近日提出的這個警訊,著實讓社會操心。

  其實,就如英國倫敦資本經濟公司(Capital Economics Ltd.)經濟學家馬克威廉斯分析的,臺灣失業率偏高已經不是景氣迴圈問題,而是“結構問題”,臺灣本身並未創造出足夠的新工作來彌補缺口。當局嚴正思考引導創新産業發展的具體策略大計,已是刻不容緩。

  人才外流是臺灣地區應該考慮的另一問題。這兩年,各地祭出優渥待遇,招攬臺灣地區優秀人才,馬英九4月還特別召集會議,聽取專案報告,要求研謀對策。目前企業缺工嚴重,就業市場結構出問題以“摩擦性失業”居多,求職者期望的條件與企業主願意提供的薪資、福利無法“媒合”。而低薪風暴下,臺灣人才快速外流,更將加深臺灣就業市場結構性失業沉痾。

  年輕人失業問題已是當前持續延燒全球的大問題,“茉莉花革命”引發的連串爭民主風潮,導火線説穿了就是面對25%以上的高失業率,為“填飽肚皮”活下去的基本渴望而戰。

  失業率攀升與貧富差距擴大,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如果臺灣結構不調整、産業升級速度太慢,則失業、低薪、貧富差距擴大的夢魘將揮之不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