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就業外移是封鎖政策的結果

2011年07月14日 13: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5日臺媒《自由時報》發表了《彭博:臺灣就業機會 遭中國磁吸》一文,引用彭博社文章大肆批評兩岸投資創造就業失衡的序曲,《旺報》14日就此發表評論文章説,殊不知該篇專文的內容正是在批判陳水扁執政8年的封鎖政策,並且給倡議“在地經濟”的蔡英文難堪。 

  《自由時報》專文一開始就以一位10年前在臺灣鴻海公司服務的吳姓員工為例,説明隨著兩岸互動增加,工廠大量外移到工資低廉的中國大陸,造成就業外移的情形,該文指出:第一,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失業人員沒有足夠的技能應付此種變遷,吳姓員工10年前丟掉工作以後,一直失業至今,表示臺灣産生結構性就業問題。第二,臺灣沒有創造出新的成長産業,沒有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因此落後新加坡和香港,沒有補足大企業移到對岸之後外移的就業。臺灣需要的是將經濟從低附加價值製造服務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服務。 

  服務業開放太遲 

  第三,臺灣不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地方,臺灣由於開放服務業太遲,服務業部門的核心能力受到太多的限制。此外,由於歷史因素,即使臺灣目前正在加快改變,和新加坡等其他已作大幅度開放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相比,臺灣仍未快速開放其經濟。作者擔心全世界已改變,臺灣的心態卻仍未改變。第四,質疑蔡英文還未説明她的經濟計劃,以及如何增加工作機會。 

  《旺報》對此評論説,陳水扁執政8年,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産業政策就是“兩兆(半導體、面板)雙星(生技、數位內容)”,但是半導體和面板都是既有産業;生技産業光是一個“新竹生醫園區”就搞得一事無成,數位內容也未能成為骨幹産業,在創造“新”的成長産業、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方面,根本是乏善可陳。 

  拿當時臺灣公司新設立與公司關門的家數來做比較,1992至1999年平均每年公司新設家數是4萬7280家,2000至2007年平均每年新設公司只有3萬9027家,平均每年減少了17%;在公司關門方面,1992至1999年平均每年只有2萬1898家,2000至2007年增為每年3萬7806家,平均每年公司關門家數暴增了73%。請問:沒有新的成長産業、沒有新的工作機會、新設公司減少、關門公司增加,不就是在陳水扁執政8年時間所創造出來的! 

  至於産業升級方面,陳水扁執政時期,發展知識經濟、創新經濟等,一直是挂在嘴邊的口號,如果以總要素生産力(TFP)代表技術進步的指標,在1991至2000年,臺灣的總要素生産力平均成長率為1.35%,在東亞8個經濟體中居第2位,僅次於新加坡;2001至2007年間,臺灣的總要素生産力平均成長率降至0.41%,為東亞8個經濟體中吊車尾!把産業沒有升級、沒有發展出新的成長産業、沒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等完全牽拖為大陸的磁吸,不是太扯了嗎! 

  在地經濟是口號 

  此外,蔡英文的“在地經濟”目前停留在口號階段,一直説不清楚:市場機會在哪?顧客在哪?彭博社專文高度期待大陸游客對臺灣服務業部門的貢獻可以倍速上升,而且不只是花錢在零售部門,還包括未來在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及其他服務。 

  但是揆諸在野人士反對政府開放陸客自由行、對陸客採取歧視態度,在心態未能改變下,“在地經濟”恐怕只有口號,最後淪為“封鎖經濟”而已。彭博社專文所主張的國際化、開放、心態的改變等訴求,對蔡英文主席的“在地經濟”而言,可能只是難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