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産業發展須面對的真相

2011年07月11日 14: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美國彭博社專文指出,臺灣製造業大幅出走,卻未倣新加坡發展出新的成長産業,失業率是亞洲四小龍最高。馬英九當局立即響應,臺灣沒有新的成長産業及新的工作機會,是民進黨執政八年造成的結果,相對上,馬英九當跼踀使經濟快速復蘇,就業人數已超越金融海嘯前水準。  

  對此,臺媒《經濟日報》11日發表社論指出,彭博社對臺灣産業及就業問題的分析,其實是長期來臺當局和民間一直關心並致力尋求解決途徑的核心經濟問題,然知易行難,民進黨執政時期力圖發展“兩兆雙星”産業,調整産業結構,但治絲益棼,留下更多難題。馬英九上任後,改從鬆綁兩岸政策及加強兩岸合作切入,但成效能否符合預期,亦尚待觀察。  

  社論指出,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受到投資環境惡化等因素影響,臺灣傳統勞力密集産業如成衣、製鞋等移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尋找第二春。所幸,臺灣産業結構隨之迅速調整,石化、鋼鐵、電子資訊、服務業等快速發展,填補外移産業的空缺,創造可觀的新就業機會,臺灣失業率在2000年以前一直維持在3%以下。更重要的是,臺灣發展出為知名國際品牌大廠代工,並以大陸工廠作為下游製造或組裝基地的新代工出口模式,從而也造就出很多國際級大企業,特別是資訊電子業者。  

  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崩潰是臺灣産業發展的轉捩點。國際品牌大廠大砍訂單價格,造成臺灣第二波産業外移,包括筆電、手機等都轉移到大陸生産,從而也導致失業率大幅攀升,自2001~08年臺灣平均失業率高達4.4%,是1950年代以來首見。當時民進黨當局應對之策,是全力推動所謂“兩兆(半導體及面板)雙星(數字內容及生物科技)”産業發展;擬定“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積極發展12項重點服務業。另外,亦規劃進行傳統産業升級方案,包括推動八輕計劃(即“國光石化”)。  

  然而,因為國際大環境變化、配套不足及受限兩岸關係影響,民進黨各種努力多未開花結果,反倒是為了發展“兩兆産業”,臺當局協調公股銀行不計風險大規模融資DRAM及TFT-LCD所謂“雙D産業”,造成産能過度擴張,致在金融海嘯後引爆危機。目前“雙D”八大公司的銀行貸款總額超過1兆元;DRAM公司茂德正陷入倒債危機,其他業者多數皆在苦撐。這種不計效益及代價的産業升級模式,可説是臺灣最昂貴的學費。  

  馬英九上任後,臺灣歷經金融海嘯的衝擊,並凸顯出口過於集中在資通訊(ICT)産品的脆弱産業結構。為此,臺當局陸續提出六大新興産業、新興智慧型産業及服務業發展計劃或行動方案,積極調整産業結構。相較于過去民進黨推動的各項産業計劃,馬英九的作為雖無太多新意,但因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及兩岸政策的全面鬆綁,讓很多業者對連結大陸市場可帶來的轉型契機寄予厚望;尤其觀光旅遊相關産業受惠于陸客商機,成長期待值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如此,馬英九須面對的産業發展難題並不輕。臺灣“以大陸為工廠”的出口導向成長模式顯已難以為繼,資通訊業代工盛世將宣告結束,但迄今仍找不到可取而代之的新成長産業。臺當局積極推動新一波産業發展,因為和大陸“十二五規劃”楬橥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及內需産業有很多雷同之處,未來兩岸合作可能須以在大陸投資為重點,從而對臺灣産業轉型及在地就業幫助不大。另“國光石化”突然喊卡,對傳統産業升級亦極為不利。  

  社論最後説,島內朝野與其爭論誰是誰非,倒不如面對産業發展真相,共同因應紛至遝來的結構性難題,才有益於未來經濟成長及就業情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