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促進就業還需“供方”給力

2011年04月19日 15:24:00  來源:
字號:    

  一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一面是企業招工難,面對這一被談論已久的矛盾,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國內外知名大學校長和企業領袖認為,目前不是缺少就業崗位,而是缺少能勝任這些崗位的畢業生。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劉川生説,“我覺得,好的大學培養的學生就業不難;一般大學培養的好學生,就業也不難;一些大學的學科符合社會發展,符合最近資訊網路和現代企業的發展,這些學科的學生就業不難;還有一些有國際化視野的學生就業也不難。”(據4月16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關於就業難與用工荒的矛盾一直在交織,有人將這種現象戲稱為人才供需市場上的“鴛鴦火鍋”。面對這樣的矛盾,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始終在千方百計搭建“金橋”,旨在構建和諧有序的人才供需環境。這些年來,社會各方對用人單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對薪酬待遇有著很高要求,而且對於社會保障等福利也有著嚴格要求。不可否認,對於用人單位來説,著力滿足員工的需求,不僅是構築拴心留人環境的根本保障,這也是對用人制度的嚴格遵守。

  不過,對於任何一家用人單位來説,他們不僅希望能得到高水準、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同時,他們自然也希望能極大降低用人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僅單純對用人單位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人才市場的“供方”,無論是廣大高校,還是對於每一名就業者來説,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專家分析,我國今後5年大約需要7.5萬名能夠在國際市場中施展拳腳的管理人才,而達到要求的大概只有5000名。面對如此懸殊的數字差距,到底誰該為之而感到汗顏呢?

  面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較高要求,不僅需要教育領域能進行認真反思。當今時代,教育領域的諸多體制必須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必須要打破常規,要與時俱進地教育和培養人才,要切實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僅能極大地促進就業,而且,也能夠讓就業者享受更好的待遇。當然,對於廣大就業者來説,在自己對於薪酬、福利等提出較高要求的同時,必須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擁有過硬的素質呢?因此,廣大就業者必須要不斷地給自己進行“充電”,從而拓寬就業之路。(台灣網網友:陳國琴)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