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商擴大西進給臺灣發出新警訊

2011年04月02日 08:51: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2日發表社論説,臺商對大陸投資出現新一波熱潮,依臺當局“經濟部”統計,去年核準西進投資達133億美元,較前年大增一倍以上。在兩岸經貿關係走向和緩下,臺商擴大登陸似是理所當然;然而,這波投資熱潮與以往不同,透露了不同的意義與警訊,當局應做更深入的解讀,才能對應正確的政策。

  社論摘錄如下:

  總體而言,這一波臺商大陸投資熱,出現3個結構性變化。第一是投資區位改變,赴內陸地區投資增加,西部的成都、重慶繼東莞、昆山後,成為另一個臺商高科技産業製造中心與IT生産基地;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則挾其資源與勞動力優勢,及與珠三角、長三角的距離因交通改善而縮短等,也吸引臺商加速前進。第二是産業領域改變,新的趨勢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成為這波投資的熱點,水泥、玻璃、石化、汽車等傳統産業也成長,不動産、流通、金融等則是成長最快的産業。第三是投資用途改變,這一波是以增資擴大生産規模為主流,與過去的初始試探及建業不同。

  臺商調整西進佈局,主要受到經濟面推力與拉力的影響。在推力上,人民幣升值、勞工短缺、人力雇用與原物料成本增加、環保要求提高、投資優惠政策調整等接踵而至,使改革開放較早的東部沿海地區吸引力減弱;至於拉力,中西部地區擁有工資成本低、勞動力充沛及市場潛力大等條件,加上擴大內需政策加持、地方政府提供特殊租稅優惠與投資保障等積極招商,在在吸引臺資企業的目光。其中,大陸致力推動區域發展規劃及擴大內需政策,對臺商投資佈局的影響更大,不只吸引沿海地區臺資企業移入,也受到新投資者的歡迎。

  客觀來説,大陸的經營環境已今非昔比,總體市場供大於求,競爭非常激烈;尤其大陸本土企業崛起,在生産、行銷、管理技能的實力大幅提升,臺商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有增無減;大陸當局似乎也看到臺商面臨的困境,還在“十二五規劃”中明文提出支援臺商轉型升級的政策。很明顯的,臺資企業在大陸的先發優勢正在減弱,臺商企業不轉型、不求變,勢難以應對愈來愈複雜且高度競爭的市場形勢;為此,臺商必須在轉移投資區位、開拓新興市場和創新産品、升級技術、改變營運模式等方面,做更多的思考與投入。

  大陸“十二五規劃”已生效實施,在改善民生、擴大內需、促進城市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下,其內需市場的潛力廣受跨國企業期待,臺商西進投資熱潮恐將持續。然而,臺商西進絡繹于途與陸企來臺寥寥可數,卻形成強烈的對比,讓當局宣示的“ECFA有助於吸引外商來臺投資及臺商根留臺灣”理想,像是空中樓閣。如果臺商赴大陸投資是“連結亞太、佈局全球”策略的必要路徑,臺當局就不能輕忽當前兩岸投資、單邊傾斜的失衡現象,而應有所作為。改善臺灣投資環境、鬆綁不合時宜法制規章等是吸引投資的老調,卻也是不變的主調,關鍵在於如何因時制宜做新的詮釋,才能真正釋放ECFA的力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