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還有多少本錢和時間去爭執與蹉跎?

2009年10月28日 08:58:00  來源:
字號:    

  臺灣“勞委會”公佈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就業市場的影響報告,加上之前大陸商務部公佈的評估,顯示其經濟獲利數字高於臺灣之後,各種質疑與反對聲浪又起。為此,臺灣《中國時報》28日刊登社論指出,談ECFA必須從大處著眼,回歸經濟面看待。

  社論指出,臺當局與産業界迫切希望與大陸簽署ECFA,最主要的原因是明年“東盟加一”(東盟加上大陸)、號稱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將上路,屆時區內的關稅,大部分都將降到零。被排除在外的臺灣,出口到此地區的産品─從石化、機械、到紡織、電子…,所有産品都就將面對高於區內的産品關稅。

  在全球激烈競爭下,目前産業界出口普遍只有個位數字的獲利,一旦被課徵高於其他地區5%到10%不等的關稅,短期而言,競爭力頓失、獲利下降;長期而言,許多無法調適因應的廠商,別無選擇的要“根離臺灣”、進入該區內投資設廠以享受零關稅,島內的投資與就業機會必然減少。因此,與大陸簽署ECFA以突破“邊緣化”、避免出口産品被課徵較高關稅,是唯一的選擇。

  至於反對者根據大陸商務部估計,兩岸簽ECFA後對大陸GDP可增加270億美元,高於臺灣GDP增加的69億美元,“好處不是臺灣盡得”,甚至認為臺灣“得不償失”,因而反對簽署,則更是不可取的謬論。因為明顯的是臺灣在此協定中也有得利,如無此協定,臺灣的GDP卻會因此減少、失業增加。更何況看此數字必須把經濟體規模加入考量,以此估計,簽ECFA臺灣GDP是增加1.72%,大陸是0.63%,臺灣受益還比大陸高。

  而且,換個角度看,兩岸都能從ECFA獲利,才雙贏、互利的經濟協定。反對者不回歸經濟面著眼,一味在政治面作文章,只是陷臺灣經濟於危機。

  至於部分人士以臺灣“勞委會”與“經濟部”有關ECFA對就業市場影響的評估不一樣,及會對部分産業有負面影響而反對,則更是見樹不見林的説法。不同的經濟模型、模型的參數估計不同,結果當然不一樣,而且,坦白説,這些都只是一個預估值,經濟體是有機的調整,最後的數字一定沒有人能百分之百預測正確。反對者以某些産業受損而主張不簽,最後是更多産業受損,整體經濟更將因此受創。

  社論最後表示,臺灣,還有多少本錢和時間去爭執、去蹉跎?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