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ECFA的“花”與“刺”

2009年10月21日 14:10: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19日社論以《ECFA的花與刺》為題指出,ECFA要從遠在天邊的虛幻彩虹,成為近在咫尺的可及政策,顯然並不容易。“行政院長”吳敦義形容得好,ECFA是帶刺的玫瑰,有機會也有風險,但樂觀者看到花,悲觀者見到刺;而現在外界看到的ECFA,就與臺當局的觀點不同,也更需要關注。

  社論説,第四次非正式技術協商是能否快速啟動正式協商的關鍵,兩岸將決定第一次正式協商的時間、地點、形式、官員層級及議題,並交換早期收穫清單等,是ECFA由“虛談”進入“實議”的重要銜接。為讓ECFA順利上路,上周“經濟部”公佈初步綱要,“部會首長”也開始釋放ECFA必要性、簽署前提及對産業可能影響等訊息,期能安撫島內大眾對ECFA的焦慮;吳敦義更試圖以老百姓聽得懂的字眼、堅定的語氣,説明深奧複雜的ECFA,而以“帶刺玫瑰”的形容最具象,強調臺當局立場是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

  在吳敦義的眼裏,ECFA的“花”是經濟利益,包括石化、紡織等産業可因大陸降稅而與東南亞等地公平競爭;企業會因此而擴大在臺投資,預估增加35萬個就業機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上周更直言,明年經濟成長率會因ECFA的簽署而上升1.65個百分點,亦即明年三分之一的經濟成長仰賴ECFA;更重要的是,臺灣將因此獲得與他國家或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的機會,不致邊緣化。

  至於ECFA的“刺”,就是須對大陸開放市場;臺灣方面預估磁磚、家電與毛巾等將受衝擊,並有8萬餘人會受波及。為此,吳敦義也提出“減刺”之道,例如“經濟部”將編列350億元基金,協助受衝擊産業轉型改造。

  總體來看,不論是基於個人自信、行政權優勢,還是刻意消毒,吳敦義算是臺當局少數勇於面對ECFA的官員,願意把政策講白一點,也會把問題攤開一點;而非如前“內閣”首長對ECFA多是諱莫如深,讓社會對ECFA猶如霧裏看花而更生疑忌。這是正確而良性的發展,吳敦義要堅定做下去,事前的廣泛討論要比事後再來善後容易得多。

  因此,臺當局要看到ECFA的另一種花和刺。社論指出,目前看來,兩岸已準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FTA規範進行協商,這對臺灣方面有利,有遊戲規則可循,並避免因兩岸特殊性而橫生波折;另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是兩岸ECFA已吸引其他國家的目光,部分國家有意接在ECFA之後與臺灣方面洽簽FTA。

  這兩種正向發展的反面,是臺灣也須照章辦事;面對大陸的開放市場要求,臺灣必須有所響應。依吳敦義之見,家電、毛巾、磁磚等可能是要對大陸開放了;但若大陸方提出的不是這些産業,而是其他敏感性産業,臺灣怎麼辦?臺當局莫高估自己的預測,而低估對方的需求。利益最大化、衝擊最小化的平衡,可不像吳敦義説得那麼容易。自由化對高度外向的臺灣經濟是必要的,但非一步到位,須有步驟及作法;臺當局看到了ECFA的刺,但更深的“刺”是臺灣的産業安全政策不明,做不到“咬住青山不放鬆”,自然只能隨風亂舞了。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