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韓國媒體報道“Chaiwan” 臺灣何所思?

2009年06月02日 10:00:00  來源:
字號:    

  日前韓國媒體一篇“兇猛追擊的‘Chaiwan’”報道,生動描繪了臺海兩岸經濟合作威力對韓國形成的震撼。對此,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説,曾經錯過機會多年的臺灣地區,應可以體會韓國的焦慮。

  社論指出,“Chaiwan”(中國大陸加臺灣地區)一詞由韓國媒體創制出來,除了反映韓國的敏感神經,也顯示所謂的兩岸融冰已不純然是政治想像的圖景,這兩個經濟體聯手闖世界已帶來氣候變化,且正向區域擴散。韓國由於地緣上的鄰近,加以經貿上與兩岸具有高度競合關係,因而最早敏銳感受到變化的滋味。

  如果進一步探討,在“Chaiwan”這個複合詞中,前半截包涵了大陸龐大的資金和市場,後半截則包涵了臺灣地區電子産業豐沛的人才、技術和世界觀。亦即,兩岸各具所長,且彼此條件互補,兩者聯結,效果相乘,才出現這支讓韓國發抖的大軍。如果雙方各自單打獨鬥,或彼此勾心鬥角,兩岸也只能看著韓國品牌繼續領其風騷了。

  從這個角度看,韓國恐怕要感謝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和陳水扁的“鎖臺”,它才能在兩岸的矛盾中找到坐大的空間。臺灣地區耗費了十多年才走出兩岸“敵對”、“仇視”的陰影;今天兩岸的經濟合作,在臺灣雖仍遭到異議人士的詛咒,卻至少幫臺灣提早走出金融風暴的低谷的困境。從韓國企業界對“Chaiwan”的戒懼,不也讓臺灣看到曾經錯失的時光和機會?

  社論強調,“Chaiwan”一詞毫不費力地將兩岸連成一氣,彷彿這是一支具體存在的大軍,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韓國媒體塑造的概念,連“想像的共同體”都還稱不上。接下來的問題是:兩岸將如何賦予“Chaiwan”以正確的意涵?兩岸經濟的分工合作,只有維持穩健、互利、對等的深化,並從“急單”、“熱錢”、“上不封頂的熱單”,步步進化至“海峽平臺”,“Chaiwan”才有可能突破新詞之繭,蛻變成有歷史意義的概念。

  説“Chaiwan”讓韓國發抖,當然是誇張之詞;因為在韓國企業眼中,仍將其視為“追兵”而已。兩岸合作儘管寫下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雙方也陸續發現彼此的差異,甚至出現歧見和摩擦,這些都仍有待克服及調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岸交流熱度如何保持不慍不火,包括臺灣對陸資開放的速度與範圍,包括股市名嘴信口炒作“兩岸和平紅利”概念,都可能使兩岸合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擦槍走火而危及全盤棋局,不可不慎。

  社論最後説,面對“Chaiwan”崛起,曾經錯過機會多年的臺灣,應可體會韓國的焦慮。至於臺灣地區在“Chaiwan”概念中,如何保持自己珍視的價值而永續經營,考驗才剛開始!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