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拉動島內需求將提升經濟景氣 臺灣明天會更好

2009年05月25日 09:41:00  來源:
字號:    

  臺統計部門昨天發佈今年第一季臺灣居民收入相關資料後,引起島內各界熱烈的討論。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由於第一季經濟增長率創了歷史新低,達到負10.24%,讓許多原先對第一季經濟成長存有樂觀預期的學者專家以及股市分析師們跌破眼鏡,紛紛提出各種説明及新的預測。

  社論摘錄如下:

  其實我們對臺灣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原本就不必過度樂觀,因為樂觀派的學者專家以及股市分析師們所提出的各項有利因素,例如大陸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山寨經濟”等措施,對島內相關廠商、産業雖然開始産生一些正面貢獻,例如無薪假人數減少、廠商設備利用率提高;然而,這些效果反映到工業産值及經濟成長都會有一段時間落差,因此第一季經濟成長年增率沒轉好,甚至更為惡化,其實不須太過在意或憂慮。

  目前各界比較有共識的樂觀預期,應是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年增率應該轉為正數,而且是相當大的正數(臺相關部門預測今年第四季經濟成長年增率將高達5.2%);然而,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這兩季經濟成長年增率為正數,若只因為比較參數的數據偏低所致,則此種比較並沒有太大實質意義,只是數字魔術而已。我們應該先討論各種數據背後所代表的經濟內涵,這樣對於經濟真相的發掘,才能産生具有實質意義的討論與預測。

  首先,我們要探討造成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年增率偏低的真正原因。我們很遺憾地看到臺統計部門把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大幅衰退歸咎於出口年增率大幅下跌36.65%(以新台幣計價則跌幅為32.28%),似乎有意讓社會各界以為第一季經濟大衰退係源自島外因素,這實在是個似是而非的論點,我們可以從相關的數據看出其中偏差之所在。依照“主計處”資料顯示,構成臺灣GDP的各種項目包括:出口、進口、民間投資、存貨增加、公務投資、公營事業投資、公務消費、民間消費等。其中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就是俗稱貿易順差的島外凈需求,今年第一季雖然出跌幅為32.28%,然而進口年增率衰退幅度更大,達負47.12%,就貿易出超而言,對經濟成長反倒帶來正的貢獻。即使加計服務貿易並扣除物價因素,島外凈需求減少對經濟成長的負貢獻也僅有負2.52%,在整個經濟成長率負10.24%中佔不到四分之一。

  其實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年增率大幅衰退10.24%,其中7.72%的負貢獻是來自島內總需求的嚴重衰退。在今年第一季,民間資本設備的進口投資大幅減少43.55%(以新台幣計價則跌幅為39.44%),加上房市推案保守,以致以新台幣計價的民間投資負成長高達41%;民間消費在第一季之跌幅也高達1.41%,超過全年民間消費負成長的預估數。第一季若無臺當局發放消費券挹注,民間消費之跌幅應不只如此。所以,整體民間部門總需求的減少,才是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年增率大幅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反地,公務投資方面,因擴大公共投資方案積極進行,以及北高捷運工程執行順利(甚至超過預定進度),因而大幅成長13.29%;公務部門的消費也因預算積極執行,成長3.68%。雖然公營事業投資由於景氣不佳以致負成長26.13%,但我們可以看出公務部門在今年第一季積極拼經濟的決心與表現;若沒有公共投資與公務消費的正成長支出,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年增率絕對不止負10.24%而已。公務部門在反經濟迴圈方面,不只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確實發揮了公務部門應有的功能。

  我們有一些理由可以預期第二季的經濟表現將會比第一季來得更好,因為導致第一季大幅衰退的民間部門總需求減少幅度,在第二季應該有較為顯著的減緩。首先,在民間投資方面,延續第一季的大陸“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山寨經濟”對相關産業的正面效果將更顯著,民間資本設備投資年增率的減幅可望因而縮減;民間消費年增率則因3月以來股市資金行情的“財富效果”可望不再為負值。並且因為股市增溫,房市推案可望較第一季熱絡,對民間投資的改善可望再增加一些助力。至於在公務部門的需求方面,劉兆玄在“520”之前到島內各縣市驗收地方政府公共工程的發包率、執行率,給各地方政府帶來一些壓力,應有助於公共投資的成長。因此,只要對歐美出口減緩的幅度不更惡化,島外凈需求的負貢獻與第一季相當,則整個第二季的經濟負成長幅度將比第一季改善。如果股市在基本面這樣差的情況下,都可以因資金面而有“無‘基’之彈”,説經濟實質面明天會更好,應該更不是無稽之談。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