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勿因臺股高漲誤判景氣 臺灣警戒之心不可失

2009年05月25日 14:43:00  來源:
字號:    

  臺股不懼臺“主計處”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負4.25%的利空,上週五仍以上漲收市,呈現一週連漲5天的強勢。這樣的結果,想必讓前周提出“股市上漲不等於經濟成長”預警的臺“行政院長”劉兆玄暫時松一口氣。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其實劉兆玄心中的憂慮並未解除,臺灣地區各項經濟政策面臨的挑戰,更將因實體成長與市場腳步的不一致而更顯艱巨。

  社論摘錄如下:

  今年臺股指數上漲46.7%,在世界各個經濟體的主要股市中名列前茅,主要是由三大因素帶動。其中,由農曆新年後發動的第一波漲勢,被視為資金狂潮簇擁而起的“無基之彈”。第二波漲勢源於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甚至優先化的加速推進,從遠傳電信宣佈與中國移動合作、第三次“陳江會”達成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到大陸在海峽論壇正面響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都添加兩岸和平紅利的想像空間。第三波則是在臺灣多項經濟指標出現觸底徵兆後,各方開始押寶于未來的景氣復蘇。

  基本上,股市投資人的預期都走在現實的前面。一如去年9月金融海嘯後的悲觀,現如今的樂觀情緒不只面臨上述因素可持續性及可實現性的考驗,更將引發新的複雜變數,若處理不慎,其不只會將投資人的期望轉為失望,導致股市的劇幅波動,還可能打亂復蘇的步伐。

  首先,以臺灣實體經濟表現而言,近期指標顯現的多是觸底訊號,而非復蘇訊號。只能説不會再壞了,但對於復蘇之期卻是言人人殊。其不僅是因為各個指標回升的持續性不足,而且是好壞參半。例如外銷訂單,雖然已從谷底回升,卻不是穩定回升。又如零售狀況,儘管有消費券加持,也還是沒有回到成長軌道。再如就業市場,失業率微幅下降,但就業機會並未明顯增加。此外,對於“復蘇”的定義,各方也並非一致。除由臺“經建會”等景氣信號編制的公務機關做事後認定外,從最寬的經濟成長率逐季回升(即使仍是負數)、出現正數,到更嚴格的島內實質GDP或就業機會回到衰退前水準,都可解釋為復蘇之象。

  因此,現在情況就像所有景氣衰退迴圈末期,經濟指標多是憂喜交織,意味著臺灣正處於景氣轉捩點上,千萬不能因臺股高漲而誤判景氣已步上復蘇之路,失去警戒之心,甚至中斷應有的政策及努力。

 

  至於臺股“無基之彈”依恃的資金流入,迄今未見止歇之跡。尤其在美元近期走貶、避險功能降低、全球資金重新尋找利基市場的趨勢下,名目利率相對較高的臺灣等亞洲市場再獲青睞,並推升了資産價格。對投資人而言,資産價格的上升總是受到歡迎的,但過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資産就會形成新的泡沫;就像各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為應對2001年科技泡沫破滅而大舉降息釋放資金,種下2008年金融海嘯的根苗一樣,目前各個市場從大宗物資、原物料到金融商品,也正被各央行放出的鉅額低利資金所淹沒,使易放難收的貨幣政策面臨逆轉的壓力。但在景氣復蘇跡象尚未明朗前,這顯然是個棘手的決策。因此,臺股下跌固然令人不喜,但漲幅超前于經濟成長,一樣讓人憂心。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