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新當局的後顧之憂可能來自內部

2016年05月23日 08: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2日發表社論説,“立法院”暴衝可能會是臺灣新當局的後顧之憂,對臺灣新當局的形象和施政可能造成干擾的,可能來自民進黨內的因素居多。

  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新當局上任,蔡英文擁有民進黨“立法院”過半的優勢為後盾,“完全執政”的氣勢恢宏,此外,也擁有戰力不弱的“友黨”時代力量作為側翼;這比起陳水扁時代受困“朝小野大”的格局,施政上應該更加得心應手。唯二的變數是:一,“綠委”能否不流於躁進;二,林全“內閣”與民進黨“立院”黨團能否順利磨合。

  儘管馬當局也擁有“完全執政”的優勢,但由於藍營“立委”的一盤散沙,加上“立法院長”王金平因“馬王失和”因素而居間干擾,馬當局的決策到了“國會”往往被七折八扣、變形走樣,甚至橫遭阻攔。今天,以民進黨在“國會”的生態,議長蘇嘉全應不致對蔡英文的施政故意阻擾;然而,以林全“內閣”的低政治性格,加上許多改革事項可能衝撞地方“立委”利益,雙方能否妥善折衝,仍是一個疑問。

  簡單地説,目前僅剩35席的國民黨,其實倒不致對蔡當局構成太大威脅。原因是:從未淪為“少數黨”的藍營“立委”對於非程式內的杯葛手段十分生疏;而且國民黨慘敗後元氣大傷,至今尚未厘清重起之戰略,因此出手甚為猶豫,不成章法。相對而言,對蔡英文當局的形象和施政可能造成干擾的,反而是來自民進黨內的因素居多。

  這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從積極面看,以蔡當局當下行政與立法關係之密合,行政部門要推動的政策,在“立法院”不太可能受到阻礙;而民進黨“立委”所提出的法案,除非蔡英文刻意踩煞車,也幾乎沒有不通過的可能。從消極面看,以民進黨長年在野的習于躁進和貪功性格,要期待他們保持高度的節制與理性,恐怕不是容易的事。觀察過去4個月的表現,民進黨內各種“暴衝”事件頻傳,已讓蔡英文疲於因應,甚至因此形象下滑。此外,若干專為回應公民“覺醒”的修法,更可能因一時民粹而讓蔡當局成了“立法”暴衝的受害者。

  以日前“立法院”三讀的《高級中等教育法》修法為例,這項為回應“反課綱”浪潮而提出的修法,確立了提高課綱審議委員會層級至“行政院”、“立法院”推薦人選、高中生可參與審議等原則。但是,一方面宣稱是為避免“政治化”,另一方面卻讓政治意義更高的“行政院”、“立法院”來決定審議委員人選,學生甚至可以“自己的課綱自己審”,都讓這次修法充滿荒謬。更遑論,當初“反課綱”風潮,原就是基於意識形態而發的學生運動。

  類似的例子,也見諸《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民投票法》、《集會遊行法》等政治性修法提案上,這些原多為因應這些年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而發,針對的目標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強修這些“法案”是不是符合學理,是不是窒礙難行,甚或造成更多衝突對立,都將引發極大的爭議。這也可能使民進黨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不論降低“公投”、罷免門檻,或取消集會遊行的限制,將來被無限上綱成為針對對象的,反而可能是民進黨自身。

  如果再算進諸如《兩岸監督協議條例》、瘦肉精美豬進口等議題,或者泛綠內部已不同調,或者地方與當局利益衝突,當爭議接踵而至,民間沸沸颺颺,形象受損的問題全都要記在蔡當局頭上,蔡英文能消受嗎?即使民進黨未必願意,但在時代力量等的進逼下,蔡當局也許仍得硬著頭皮“修法”;這樣的法案越多,民進黨執政的陰影就越大。

  蔡當局的蜜月期不會太長。尤其在“立法院”,4個月來“綠委”的各種烏龍、脫序演出,已經讓民眾感到疲乏。如果民進黨“立委”不改傲慢、粗魯,隨意暴衝,恐怕很快就會成為蔡當局的後顧之憂。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