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逢中必反逢美必降的《自由時報》

2016年01月08日 08: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灣“經濟部”公佈美韓FTA生效3年以來,美國自韓國進口成長23.44%,自臺灣進口減少1.13%;韓國在美國進口市佔率增加0.48%,臺灣衰退0.1%,顯示該FTA的威力已經發酵。而就在隔日,經濟部工業局局長率團赴北京為ECFA貨貿進行咨商,臺灣《自由時報》立即以頭版頭條及相關報導大加批判、質疑,企圖再度煽動起反對貨貿的運動,遂行其“逢中必反”的目的。

  為“小英”主張擦脂抹粉

  臺灣《中國時報》8日發表“國政”基金會執行長、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評論文章説,臺灣《自由時報》以抹黑、扭曲、製造對立和恐嚇等手法反對兩岸相關協議,從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迄去年底有關ECFA的報導達5700筆,每天2.8筆;兩岸服貿2013年6月21日簽署,迄去年底有關該協議的報導達4000筆,平均每天4.3筆,幾可謂達到每天晨昏定省的地步。媒體是社會公器,該媒體卻把焦點放在抹黑、反對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事務上,完全不顧社會安定、臺灣利益,尤其是專業良知。

  最近《自由時報》又連續刊載幾篇社論,説來説去,只有兩個重點,一是臺灣經濟不振,都怪“傾中”;另一則是不顧全民健康,一味為蔡英文主張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擦胭抹脂。

  例如本月4日該報社論指稱“臺灣經濟持續‘傾中’,導致對中國(大陸)出口占4成比例,而外銷訂單海外生産也接近6成”,幾近是睜眼説瞎話,臺灣對大陸和香港出口占總出口比重,1999年23.5%,2007年暴增為40.7%,至去年則降為39.7%,顯示傾中是民進黨執政時代形成的,不批判陳水扁當局,卻歸咎馬當局,這是什麼顛倒是非的報紙?

  再看外銷訂單海外生産比重,1999年為12.2%,2007年高達46.1%,平均每年成長4.7%;到了去年為52.6%,平均每年只增加0.93%,相比較之下,該報還要把責任硬拗給馬當局,這若不是顛倒黑白,那是什麼?

  至於美豬,該報社論説“在TPP議題上,藍營打著瘦肉精的旗號,對美國寸步不讓,但在兩岸貨貿談判上,卻對中國(大陸)做出重大妥協”、“蔡英文所提參酌周邊國家日韓的標準,朱立倫訪美等也提出類似主張”,更是在轉移焦點,企圖為“小英”解套,同時將兩岸貨貿拖下水。

  沒有民主完全是黑箱

  先問一個問題,臺灣都還沒申請加入TPP,為何現在就已經準備妥協?這若不是“賣臺”是什麼?至於貨貿協議則是在談判中,就如該報社論所説“經貿談判本來就有取也有給”,只要整體利益對臺灣是有利的,有何不對?

  其次,我們在意的重點之一是,以前要開放瘦肉精美牛之時,民進黨是呼天搶地、如喪考妣,現在卻是立場突然轉變,沒有民意、沒有民主,完全黑箱,《自由時報》竟還要替小英擦胭抹脂到如此喪失報格的地步!

  其情形就如開放IC晶圓廠到大陸投資的翻版。2009年臺當局開放12吋晶圓廠到大陸投資,蔡英文和民進黨排山倒海般的反對。到了現在大選,臺當局開放12吋晶圓廠赴大陸獨資投資,《自由時報》迎合小英和民進黨政策,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吭一聲,這是什麼樣水準的報紙?

  其實《自由時報》、民進黨和臺聯黨都一樣,“逢中必反”之餘只能逢美必降。日前臺聯黨率眾到“農委會”丟菜抗議兩岸貨貿協議大陸農産品擬開放,卻無視蔡英文主張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不顧民眾健康、犧牲養豬産業,不就説明瞭這個道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