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盛九元:借鑒臺灣模式 推進兩岸農業合作

2016-01-07 09: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持續關注“三農”問題。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臺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在臺灣《旺報》上刊載文章,從此次會議展現的新意,探尋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契機與新空間。

  全文內容如下:

  大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繼續秉持對“三農”問題高度關注的姿態,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此次會議所展現的新意,可以透析出今後大陸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也可以從中探尋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契機、新空間。

  加大農村市場化

  第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為新一輪農村改革奠定了基調。這一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使農産品供給數量、品種和品質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從供給側角度推動農業發展,核心是將農業生産由數量的增長轉為效益為先、數量品質並重的發展模式。

  “供給側改革”對今後農業生産的集約化、現代化、生態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農業精緻化成為大勢所趨,而這一發展方向與臺灣農業精緻化的發展方向趨同,今後大陸需要在農業領域進一步向臺灣學習和借鑒;而臺灣農業發展中的相關經驗正可以補充大陸的“短板”,併為兩岸合作提供新的動力和發展空間。

  眾所週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多為工業領域的用詞,出現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顯示當前消化過大的農産品庫存量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大陸將加快解決國內外糧價倒挂的問題,同時加大在農村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農民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入,補齊短板。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反哺”,尤其是調整農産品結構,加大農村的市場化進程至為關鍵。而臺灣的相關農業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經驗,尤其是建立農村復興專項基金等舉措更是“補短板”進程中可以運用的模式和可行路徑。

  第三,加快推進農業生産的集約化、專業化成為政策重點。今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將會獲得更大的政策支援。

  臺灣農業從1970年底開始,就已經歷過類似的“農業復興”階段,也提出過一系列的對應性政策,儘管效果不彰,但相關經驗也可供大陸參考。與此同時,臺灣農業隨著全球化的衝擊,也面臨再次調整。由於兩岸之間在規模、經營方式、市場需求方面強烈的互補性,因此,雙方可以在相互開放農業投資、農業新品種、市場拓展、農村組織、農民服務體系方面開展更加有效的合作,從而在大陸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兩岸農業合作的新空間、新機遇。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