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2016電子支付元年 臺灣能否打開市場大門?

2016年01月08日 07:5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去年底,臺灣夜市被支付寶“佔領”。

  有不少島內官員認為,隨著臺灣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的施行,2016年會是臺灣“電子支付”元年。島內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看好電子支付發展潛力,積極與各方合作,試圖掌握最大的商機。但直至目前,拿到電子支付許可執照的3家業者,至今沒人敢開業!這是怎麼回事呢?

  落後大陸十餘年

  1月2日舉行的第二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抨擊藍綠兩黨,説因為他們執政時推行電子支付不力,導致現在臺灣第三方支付落後大陸十餘年。差距真有這麼大嗎?讓我們來算算。

  2003年10月,淘寶網首次推出支付寶服務,標誌著大陸第三方支付的起步。如今,在大陸,充話費、買彩票、交水電費、訂飛機票、看電影都可以用支付寶或微信,甚至街上的攤販都可以直接掃二維碼結賬,電子支付已深入大陸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看臺灣,2015年5月才開始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同年8月才由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頒發出6張電子支付機構許可證,算是讓電子支付終於上線。臺灣之前一直流行的是線下支付,大概的用戶體驗是,你網上下了個單,然後商家給你一個付款碼或者賬戶,你去線下的便利店或者銀行ATM機上轉賬付款。這一比較,兩岸可不是有十餘年差距麼?

  如今,臺灣好不容易打通第三方支付的“任督二脈”,卻是境外市場先行,本地機構好像“被晾在一邊”。去年底的“雙十二”,支付寶在臺灣開通“手機掃碼支付”,騰訊旗下的財付通也登臺搶客。據臺媒估計,陸客喜愛的“跨境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消費模式,一年約含600億元新台幣的商機。

  支付寶等的巨大成功,引起了臺灣電子支付業者的關注。臺灣業界開始模倣學習大陸同行,這完全顛覆了兩岸經貿交流發展30多年來的既有模式和習慣,由此也激發了島內業者的奮起直追。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