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民進黨須克服兩岸冷內戰困局

2015年12月15日 08: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5日社論説:2016年的大選即將進入倒數計時,國民黨幾乎註定陷入敗局。只是,臺灣從1994年開始陷入的“身分認同”、“國族認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民主內戰”,能因國民黨潰敗而畫下句點嗎?未來兩岸關係在空洞的“維持現狀”原則下,能避免陷於動蕩嗎?

  民進黨打2015“民主內戰”戰法,是對國民黨全面批判與否定,摧毀國民黨政策的道德性與正當性。戰場是多方面的,史觀、教育、文化、憲法、經濟戰略,甚而核能議題都被捲入。太陽花世代的加入,網路族群的涌入,使得理性逐漸退讓,民粹高漲。這場內戰與其説是摧毀國民黨,不如説是要摧毀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兩字,這才是這場“民主內戰”的最終目的。

  由於這場內戰是由國民黨的李登輝所啟動,國民黨一開始就陷入了核心價值與信仰被挑戰、政策左支右絀的困境。2008年馬英九雖然勝選,但是並沒有在認同問題上挑戰李登輝路線,也沒有提出進取性的兩岸大方向,更沒有回歸中國國民黨應有的價值與信仰。其結果是,國民黨雖然執政近8年,但是既無心也無力挑戰民進黨的“民主內戰”論述,在臺灣主體論述上反而是邯鄲學步,“分治”論述漸漸向“分離”論述靠攏,在執政期間沒有就政治定位開啟對話。

  洪秀柱的兩岸和平協定及兩岸大方向論述,被國民黨內部視為“急統”而遭批判並撤換,顯示國民黨的高層已經完全沒有積極進取的思維,也無心在認同問題上力挽狂瀾。朱立倫將王金平名列不分區第一名,等於是正式宣告國民黨不再是一個理念型的政黨。由於國民黨在認同上的自我繳械,2016年的大選有可能成為臺灣這20多年來“民主內戰”的最後一役,李登輝大獲全勝,蔡英文也因緣際會成為將真正完全執行李登輝政策的第一人。“民主內戰”或許可以結束,但蔡英文能否走完結束兩岸內戰的最後一哩路,卻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臺北雖然在1991年廢除了“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單方面結束了內戰,但是大陸認為,沒有兩岸和平協議或結束敵對的共同宣示,兩岸仍處於內戰狀態。2008年馬英九執政,開啟了兩岸大交流,有了和解的跡象,但是由於沒有就兩岸政治定位進行協商,內戰狀態並未解決。

  民進黨與蔡英文在2016年大選的獲勝,象徵民進黨與蔡英文的勝利果實愈豐滿,但是挑戰也在於,他們愈沒有理由在已經獲勝的認同問題上讓步。另外,這20多年來,特別是“同心圓史觀”教育下成長的太陽花世代或網路族群,他們曾經是民進黨核心價值的“聖戰士”,他們現在有的進入民進黨,有的成立“時代力量”或其他小黨,或獨立參選,他們也不會容許民進黨或蔡英文在大獲全勝後再放棄勝利成果,並與大陸尋求妥協或讓步,其結果都將使得兩岸有可能走向“冷和”,甚而再走回“冷內戰”狀態。

  文章説,大陸借由11月初的“習馬會”,為民進黨劃下了紅線。蔡英文原本可以順利接受“民主內戰”的勝利果實而實踐兩岸的分離理念,因為她面對的是一個缺少核心價值與信仰、由朱王結盟主導的國民黨。但是2016年後,如果她不轉彎,橫在她執政之路前面的,是已經把話説直説白了的大陸;如果她想轉彎,又會有“教父”李登輝們,以及自己所教養出來的太陽花徒眾們擋在路前。

  “否定中國”開啟了“民主內戰”,讓臺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2016年“民主內戰”即將告一段落,“兩岸內戰”卻可能更難結束。大選後,臺灣最大的考驗將在於民進黨是否有意願反省這20年來的“民主內戰”,勝利者是否有意願讓臺灣與中國恢復某種連結,以及建立處理兩岸“內戰”議題的能力。如果做不到,後果將由臺灣民眾集體承擔。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