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選情超冷 臺灣選舉的“英派”傲慢

2015年12月14日 09: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11日社論説,距離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僅35天,島內選情卻出奇的冷。除了近日藍綠互揭蔡英文、王如玄炒地購房牟利,“扒糞式”負面選舉有些火花,這場選戰簡直沉悶而缺乏內涵。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能讓民進黨重新站起,並不是因綠營推出什麼令人刮目相看的興革政策,而是因國民黨自亂陣腳,自毀長城,終讓一手好牌玩到全盤皆輸。近年臺灣重大社會衝突事件,不論“反軍中人權白衫軍運動”、“反服貿太陽花運動”、“反核四絕食行動”,無一由民進黨領銜主導,卻也無一不獲民進黨奧援,進而從中得利,形塑民進黨與所謂改革力量站在一起的形象,搏得青年選民支援;加上“獨”派為再次政黨輪替捐棄成見,讓蔡英文能以“英派”自居,號召選民齊來“點亮臺灣最後一里路”。

  相較國民黨去年“九合一”選舉慘敗,士氣崩垮,茍能及時生聚教訓,猶有可為。但洪秀柱國民黨黨內初選出線,又出爾反爾演出“換柱”戲碼,朱立倫最後願擔責任,最佳時機已逝。而國民黨黨內傾軋未休,就連選個副手,都因缺乏完善評估,讓王如玄一齣線,立即陷入購買軍宅爭議,藍營選情雪上加霜;朱立倫再回頭找洪秀柱奧援,想重燃支援者熱情,群眾卻雄心信心皆失,回天乏術。

  政黨輪替事小,臺灣面臨的難局事大。臺灣的困境並不會因選舉結果就改變,反而可能因蔡英文模糊的政策,更顛簸難突破。兩岸政策模糊的“維持現狀”,外貿主張繞過中國的“新南向政策”,即使大陸不改弦易轍,兩岸缺乏互信,勢必進入新探索調整期。與大陸服貿、貨貿協議難進展,更難期待與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協定能突破;在全世界貿易結盟,大陸推展“一帶一路”等多重擠壓下,臺灣經貿空間益形萎縮,真有淪為“亞細亞孤兒”的危機。

  經濟走不出去,持續的青年就業低薪,社會分配不均,衝突加劇。而健保、勞保、老人年金等債務大限將至,人口老化壓力迎面而來,水電能源困境無法改善,蔡英文未上任就面臨千瘡百孔的施政挑戰,更不用説“立法院”可能是各黨難過半的混亂局面,臺灣地區新領導人面對的難題,絕對比馬當局更險峻恐怖。

  蔡英文提不出解方,卻無礙她選舉得票。選民對國民黨執政的不滿,遠超過對民進黨執政的信心和期待。不僅如此,民進黨雖有8年執政經驗,但草莽霸道在野問政風格未除,排除異己的政治手段逼人,都讓人對新當局作為感到憂慮。

  儘管蔡英文勝券在握,但為向力挺自己的三立電視臺示好,找盡各種理由拒絕參加公共電視與四報一社主導的電視辯論,硬要打破傳統,獨給三立主辦,否則不惜破局。顯見其心目中既無“公共電視”的獨立精神,更無尊重多數媒體胸襟,大權在握,縱令得罪媒體、選民和違反民主傳統,也要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到底。尚未當選尚且驕傲跋扈至此,真的當選後,會以什麼態度來面對媒體、面對民主、面對“立法院”,可想而知。這種肆無忌憚的威權風格,更讓人對“英派”是否等同“鷹派”風格,讓人不寒而慄。

  過去評價蔡英文,除了“空心”外,對她還有些“非民進黨係”政治素人的想像。但經這些年曆練,蔡英文不一樣了。她無懼社會與政治挑戰,更相信自己“完美政治經歷”配合“堅定決策作為”,能跳脫藍綠,培養出新“英派”與“英迷”,成為未來的有力後盾。

  不知蔡英文是否看到,16年前的“扁迷”與8年前的“馬迷”,對扁、馬癡狂忠心程度,絕不下於今天的“英迷”,而今安在?臺灣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殘酷現實、翻臉無情,新當局如不能在短時間扭轉臺灣頹勢,為低蕩已久的臺灣打開出路,蜜月期短暫會讓所有政治人物畏懼。去年叱吒風雲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如今還剩多少魅力能揮霍?

  重要的是,“英派”不可恃,“鷹派”更不可行,唯有務實面對難題,真正以開放、多元心態重新凝聚臺灣社會信心,或許還有創造歷史的機會。否則,“英派”興起,終將只是臺灣另一段痛苦的記憶。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