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楊立憲:兩岸應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2015年12月10日 08: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10日報道,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昨日在第三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上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為兩岸共同發揮中華文化的引領作用創造了機遇,也為兩岸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整合、共同振興中華文化提供了機遇,兩岸應攜起手來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楊立憲表示,“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不僅對大陸現代化建設和提升大國地位與影響力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的時代潮流,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打造了新的合作平臺,必將極大地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建設“一帶一路”,單憑利益聯結和藍圖描繪是不夠的,必須有國家實力、國家形象、國家信用、民族傳統文化作基礎,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精神文明。楊立憲表示,要説服、吸引沿線國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必須文化先行,必須有文化作擔保,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當代的實踐顯然經得起檢驗。

  正常情況下,“一帶一路”建設必將有助於促進海峽兩岸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帶動兩岸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形態上豐富多彩,“一帶一路”建設將是沿線國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劑,“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各國之間加強文化交流,通過交流增進相互認識和相互理解,形成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進而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未來可以考慮立足現有基礎,利用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穩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臺的優勢,發揮現有絲路品牌工作成果優勢,努力促成兩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進行文化交流合作,探索合作機制,整合各自資源,形成合力。

  楊立憲表示,廣大臺灣同胞當然希望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中來,分享發展機遇和發展紅利,並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大陸當然歡迎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臺灣同胞加入,併為臺胞的參與創造條件。但兩岸共同參與有個前提,就是應承認兩岸是一家人,同屬中華文化,不破壞兩岸同屬於中國的法律定位,這一要求並不過分。在國民黨執政下,由於國共兩黨已就關鍵問題達成共識,許多問題容易解決。如果民進黨執政,由於認同和定位問題沒解決,臺灣參與的問題就很麻煩。儘管如此,臺灣同胞仍然可以通過參與祖國大陸的建設,或與大陸同胞一道來參與“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兩岸同胞共同為民族復興和民族文化復興,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融做貢獻。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促進“民心相通”的關鍵是文化的力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精神引領作用,促進沿線國家的人民共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

  但“一帶一路”建設也對中華文化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後者在現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實現與現代文明的對接,增加其説服力和感染力。中國大陸有責任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沿線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自身的文化發展。

  兩岸的文化同屬於中華文化,臺灣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是先行者,臺灣特色的文化發展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可以在復興中華文化大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作出特殊貢獻。但臺灣內部存在著“臺獨”分裂思潮,存在著民族文化認同問題,這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對臺灣自身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楊立憲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為兩岸共同發揮中華文化的引領作用創造了機遇,也為兩岸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整合、共同振興中華文化提供了機遇。兩岸應攜起手來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為完成這一偉大的地區經濟一體化工程作出文化上的貢獻,同時,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整合,為實現中華文化現代化暨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