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董小梅:臺灣文化實力還要繼續衰退嗎?

2015-12-09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2月2日,《康熙來了》進行了最後一次節目錄影,這檔臺灣王牌綜藝節目退出舞臺。這些年大陸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的興起的同時,臺灣綜藝節目的式微引起關注。華廣網4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學者董小梅的評論指出,《康熙來了》停播,原因與臺灣綜藝衰落的原因一樣,無外乎內容老化、模式單一、製作費用不足,而背後凸顯的是兩岸文化實力的消長。

  全文內容如下:

  12月2日,《康熙來了》進行了最後一次節目錄影,此次錄影之後,播出長達12年的這檔臺灣王牌綜藝節目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臺灣綜藝疲態盡顯的當下,還能吸引大量大陸觀眾觀看的只有《康熙來了》。可以説,《康熙來了》是唯一一個在大陸具有影響力,具有文化輸出能力的臺灣節目。《康熙來了》停播,代表臺灣綜藝節目“一個時代的落幕”。

  《康熙來了》是一個談話性綜藝節目,2004年1月于臺灣中天電視臺開播。該節目曾長期穩居臺灣同類節目收視榜首,在兩岸三地電視觀眾尤其是年輕世代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島內政商演藝界許多知名人士,如馬英九、連戰等都曾參加節目,節目也捧紅了眾多藝人。但近年來,《康熙來了》收視逐漸下滑,影響力減弱,節目停播的傳聞也出現了好多次。現在終於確定停播,其原因與臺灣綜藝衰落的原因一樣,無外乎內容老化、模式單一、製作費用不足,而背後凸顯的是兩岸文化實力的消長。

  不容諱言,過去這十多年,當大陸的各種影視節目與新媒體經營形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候,臺灣演藝圈幾乎是“不動如山”,《康熙來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連上節目的嘉賓酬勞1500元新台幣也是十多年不變,恰好是一個鮮明的見證。早期的政商名流已鮮少上節目,《康熙來了》節目內容不斷向“短平快”發展,素顏、卸粧、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成了臺灣綜藝節目四大標配,相同的東西看久了,觀眾自然不願意再買賬。節目內容重復、模式單一的原因是缺乏製作經費,沒錢就沒人才、沒創意,沒創意又導致收視不佳,賺不了錢挽留不住人才,由此進入惡性迴圈。《康熙來了》單集製作費只有50萬新台幣(不含蔡康永、小S酬勞),卻已經是臺灣最貴的單集製作費用。反觀大陸綜藝節目,製作經費通常比較充裕,以《12道鋒味》為例,單集製作費用超過500萬新台幣(謝霆鋒酬勞以及嘉賓梳化費另計),兩者間差距竟達數十倍。如果只是製作經費上的差別,或許吳宗憲前段時間炮轟金鐘獎稱“大陸綜藝是用金錢堆砌,臺灣綜藝不比韓國差”還有幾分道理,但其實大陸綜藝節目早已超越單純砸錢的“土豪”階段,在節目品質、創意、知識和娛樂性上都有全面的提升,類型眾多,內容新穎,製作精良。

  近兩年,大陸綜藝節目開始風靡臺灣,《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節目都在臺灣播出,掀起收視狂潮,《我是歌手》還曾引發臺灣觀眾熱議,臺媒也進行了大規模追蹤報道。不少臺灣觀眾早已放棄了追臺灣綜藝,反而追起了大陸真人秀,更有一部分人表示,如今只在網上追綜藝或者劇,電視都懶得開。於是臺灣主持人和通告藝人們紛紛北上,以獲取更高的收入,同時尋求更好的發展。蔡康永在《康熙來了》萌生退意也是由於參與大陸綜藝節目《奇葩説》的錄製,發現大陸節目在創意、製作上更有活力,引發了在大陸發展的興趣。大陸綜藝老大湖南衛視也對蔡康永伸出橄欖枝,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個智力問答節目。蔡康永工作重心明顯轉移到大陸,請辭《康熙來了》也是意料之中。除主持人、藝人到大陸發展外,連節目製作人也開始轉型離職,臺灣綜藝在人才留守上,已經出現了重大的缺口。

  不止是綜藝,大陸電視劇也正在上演“逆襲”登島。由於很多大陸電視劇並未被臺灣電視臺“引進”,不少臺灣觀眾還以安裝衛星電視的方式來追劇,更有心急的直接選擇上大陸視頻網站追看熱門連續劇。《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甄嬛傳》都曾紅極一時,現正在熱播的良心劇作《瑯琊榜》,更是讓臺灣觀眾紛紛“舔屏”,拜倒在蘇哥哥和飛流的腳下。臺灣最大的論壇PTT曾一提大陸就髒話漫天,如今也聚集了大量追劇的死忠粉,激烈討論《瑯琊榜》。

  在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的製作水準和影響力上,臺灣和大陸已悄悄交換了位置。過去幾年一直強勢興起的大陸綜合文化實力,正刺激著安於現狀的臺灣“小確幸”。面對這樣的變化,如果還是選擇視而不見或者拒絕承認的話,臺灣的文化實力只會進一步沒落下去。(董小梅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學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