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改善青年就業 刻不容緩

2015年11月09日 17: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9日發表點評文章説,據日前報載,中華郵政今年第二度招考,共有4萬餘人報名,其中具博士學歷者有26人,超過以往紀錄,更有5人報考郵差。平情來看,這類新聞應該早已不足為奇,因為島內擁有碩博士者早已超過百萬人,人力市場供需失衡已是常態。另一則報導是中國共産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鼓勵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為臺灣中小企業提供優惠政策環境,將是未來5年的對臺工作重點。無獨有偶,廣州近日設立創業夢工廠,並跨海來高雄舉辦説明會,向青年招手;共有8個創業平臺,並針對臺灣青年多項優惠,包括一年內免租金及水電費。

  全球青年失業率居高不大,臺灣地區20至24歲的失業率自2006年突破2位數後,再也回不去了;大學過多、學歷貶值;學用落差大等因素難辭其咎。又據一項問卷調查指出,大專校院有45%左右的在校生及44%的畢業青年表示,如果有機 會重新選擇,不會再選擇目前就讀的科系,顯示仍有多數青年對於自己 的職業生涯規劃尚不夠清楚。有許多具高學歷的青年找工作時往往受到父母和同儕影響,對於工作待遇有既定想法。一旦工作條件或薪資與原本的期待産生預期落差,他們寧願失業,也不願低就;足見所學與興趣及工作之間的落差是亦是青年高失業率的因素之一。

  中國大陸有將近2600所大專院校,大學畢業生從2002年的一百萬人成長至2013年近七百萬、2015年又增加近5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畢業生供過於求導致就業壓力高漲。另一方面,在經濟成長放緩、經濟下滑壓力持續增大、加上産業結構升級跟不上就業結構的變化,不能夠提供足夠的白領就業機會;此外,因勞動力短缺問題,高中層次的青少年反而較大學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徒使大陸青年的就業形勢亦更加嚴峻。

  在此困境下,又為何願意以優惠的條件吸吶臺灣創業青年,應是與大陸近年掀起一股創業風潮,而臺灣青年的創新能力受到關注,創新亦有助於大陸的穩增長及産業結構調整有關。平情而論,這項惠臺青年政策的確有助於臺灣青年失業的改善,而大陸逐年上升的薪資及日益國際化的競爭的環境亦是吸引許多年青人前往就業的考量。TVBS電視臺在今(2015)年3月分所公佈的臺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顯示:“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工作的意願達百分三十四、30至39歲則有百分之三十二,40至49歲比率則降至百分之二十二,顯示赴陸就業意願與年齡成反比。”

  面對這樣的趨勢,或許不少人擔心人才外流;若然,臺當局更應思考如何提供青年的就業及創業環境。目前除了發展基金已計劃投入“天使創業基金”、“臺灣矽谷科技基金”;而“青年創業專案”也期帶動新創事業成立,包含青年創業、新興創業、文化創意産業及社會企業。臺當局“勞動部”在2014至2016年的促進青年就業方案核定本中也提出多項協助青年就業策略;然更令人憂心的是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勞動下降的問題若亟思改善 ,將使臺灣經濟雪上加霜。目前除了引進藍領外勞外,也要以適度的吸引白領階級來臺工作;同時也要促進中高年齡再就業,落實青年就業方案自不待言。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