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英文寧願見島內鴻溝比兩岸還深?

2015年11月09日 09: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9日社論指出,正當舉世樂見“習馬會”為兩岸翻開和平新頁之際,蔡英文卻痛批,“習馬會”唯一的效果,是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人民在兩岸關係上的選擇;她並指責馬英九未做到“對等尊嚴”原則,沒有捍衛臺灣的權利。蔡英文的氣急敗壞,顯示綠營一向操作“反中”來“打馬”的策略,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文章摘編如下:

  多年來,民進黨利用“反中”來“打馬”,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到了太陽花學運更是一場空前豐收。然而,仔細分析其間的質變和量變,“反中”漸漸由目的變成了手段,“反馬”則成為其主要目的。換句話説,民進黨借著毫無成本、不須接觸的“反中”,達到了醜化馬當局的目的;但如果質問蔡英文有何處理兩岸關係卻不傷及臺灣利益的更佳策略,民進黨恐怕回答不出來。

  必須注意綠營“反中”與“打馬”策略運用的主客易位,主要是這已造成了一種矛盾的自傷局面:它在臺灣內部造成的撕裂,已遠大於海峽兩岸對立的裂痕,這不能不説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這對臺灣而言,難道不是可怕的自殘與內耗?

  反觀民進黨的戰略,卻利用臺灣民眾“反中”的心理,把兩岸關係扭曲成一個三角關係,將這個三角關係描繪成主張“獨立”的綠營獨力對抗主張統一的中國和主張兩岸和平共存的藍營。從政黨競爭的角度看,這種敵我關係的塑造,或有助於選民的認同識別;但從整體利益的角度看,則不僅是惡劣的醜化手法,更嚴重的是,這在島內製造出嚴重的政治歧見,鴻溝之深遠甚于兩岸的分歧。這或許不是民進黨的初衷,但島內人民因此而分化對立至此,它絕不能無動於衷。

  以這次“習馬會”為例,各界皆樂見兩岸領導人握手言和、互釋善意,雙方也都能就各種議題暢談交換意見,這就是鞏固兩岸和平的莫大收穫。但唯獨民進黨的態度幾番轉折,只是徒然自曝心虛;仿佛非要如此強烈貶抑,不足以平衡其心中之焦慮。觀察“習馬會“後的民調,有4成6民眾贊成習馬會,有4成8認為有助兩岸和平,這不是很清楚淺顯的民情嗎?

  更矛盾的是,馬英九原本願在“習馬會”後赴”立法院“報告,此舉也可創下臺灣地區領導人尊重“立法院”之先例;不料在朝野協商中,民進黨堅持馬英九必須“即問即答”,故意逾越“憲法”分際,最後當然只能宣告破局。如果馬英九答應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他就破壞了“憲法”體制;反過來看,民進黨指控馬當局“黑箱作業”,卻又自甘放棄聽取報告的機會,其言行難道不是南轅北轍?

  無論民進黨如何貶抑,經過這次“習馬會”,一般民眾認為“國民黨更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應已是確定的評價。事實上,蔡英文在大選中一再強調要“維持現狀”,就是一項自我矛盾的敘述:她一再否定馬當局執政7年多所推動的兩岸和平交流成果,卻又堅稱要維持現狀,那到底是誰想像的現狀?她難道能把兩岸關係帶回陳水扁時代的緊繃和混亂?

  對一般人民而言,大家期待的不過是能過一個安樂的人生,免於戰亂與人禍的紛擾。如果蔡英文理解這樣的期待,她就應該清楚其兩岸政策不能有“驅民于淵”的冒進選項,而民進黨目前利用“反中打馬”作為其獲利模式的戰略也必須調整。理由很清楚:讓臺灣內部的鴻溝深于兩岸間的歧見,完全是不道德的操作。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