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含鉛自來水管風波折射出什麼

2015年10月30日 09: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30日社論指出:臺灣日前爆出含鉛自來水管風波,至今已經延燒超過一星期,臺當局部門未能切入問題核心採取劍及履及措施,反而提出諸多“打馬虎眼”的空心承諾,讓民眾疑慮升高,另一場食安風暴正在醞釀。

  平心而論,含鉛與含石棉纖維飲用水的疑慮,原本起因于過去對輸、飲水管材料安全認知不夠,不應歸咎臺當局。但隨著科技進步,了解鉛與石綿纖維等溶出物對健康的危害性後,臺當局長期因循茍且,不思及時改正,反而藉模糊資訊手法掩蓋事實,這就非常可議了。

  這一波飲用水含鉛風波,應係稍早前香港鉛水風波的“境外移入”新聞事件。其實,多年前歐盟、美國就曾經陸續發生飲用水含鉛爭議,政府逐漸妥善因應改善,並對民眾適當補償。臺灣已有成熟的經驗可資借鑒,卻依然引發爭議,顯見臺當局對毒性物質、飲用水安全管理反應遲鈍。依據其他國家經驗,處理鉛水風波涉及多個政府部門,但臺灣至今只有自來水部門站上火線,其餘環保、衛福等單位都表現出“不幹我事”態度,臺當局缺乏橫向聯繫與部門整合功能問題,恐怕比鉛水問題更嚴重。

  自來水配、輸水管採用鉛質管線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是非常普遍的事,直到80年代後科學界才開始深入探討鉛溶出物進入人體,累積超過臨界點後對人體的危害;確認其嚴重性後,各國陸續發佈禁用鉛為飲水輸管的命令。臺灣也在1979年發佈禁用令,在此之前,自來水供水網路布建至少70年曆史,全部使用鉛管。

  稱當年用鉛水管輸水是文明國家的“歷史共業”應不算推諉,因為鉛礦分佈廣,容易開採,且熔點低、柔軟度高加工便利。人類廣泛用鉛已有7千年光景,遠超出對鉛材料背景知識瞭解的科學進程。正因為過去瞭解不夠而廣泛使用,難免留下相當可觀的長期性遺害,其中可能很多至今仍未能掌握,還在發酵中。

  類此教訓前例很多,其中DDT殺蟲劑是人類最該記取,比鉛危害更嚴重的例子。早年因為DDT成本低、容易取得、對人類無明顯危害,卻對昆蟲、病菌等農作物具有至尊“剋星”地位,讓DDT成為二戰復原期最受倚賴的化學殺蟲劑。但上世紀60年代發現DDT擴散,造成鳥類、魚類的滅絕危機,DDT迅速遭到全球禁用。

  從公共衛生、飲用水安全的角度看,自來水含鉛問題很容易被“能拖則拖”,一來因為飲用水含鉛量檢驗並未超標,二來人體內含鉛量要累積到超過承受極限才有病徵,屆時因果關係的論斷,很難被採認為直接證據求償索賠。水公司雖瞭解飲水含鉛的長期危害,但並沒有迫切危機必須繃緊神經限期改善,就因循怠惰下來了。

  環境中長期累積鉛中毒因子太多,例如室內粉刷油漆的鉛釋出;鉛筆石墨蕊雖不含鉛,但外觀的漆料上色、咬鉛筆的長年習慣,一樣是鉛進入人體管道;再説,飲用水以氯消毒,可封鎖鉛氧化物釋出,自來水如有危害人體的鉛釋出,也可能是銅合金水龍頭的鉛焊料,原兇很難指認,造成自來水公司蹉跎的心態。

  同樣被點名危害人體健康的石棉材質輸水管,輩分比鉛水管更高,早年廣泛用為中口徑輸水幹管材質,1989年確認其釋出物含致癌物質後已頒停用令,但因早期建置資料不完全,至今仍有少量石棉輸水幹管存在。不過,煞車來令片、石棉瓦等仍繼續使用石綿材質,環境中要完全杜絕致癌石棉長纖維並非易事。

  問題是,這一波鉛水風波所暴露的政府誠信、施政透明度、政府部門不同步等問題,嚴重性更甚于鉛或石綿纖維水疑慮。尤其很多民選地方首長,大剌剌地推動自來水生飲計劃卻無視不安全輸水管線問題,難道不怕不安全飲用水造成民眾的健康危害?自來水生飲是進步城市的指標,光環當然吸引人,但病灶未除,怎可輕言上路?

  低水費、欠缺汰換老舊管線經費不該是推詞。過去只知道管線老舊造成漏水率偏高,如今已不再只是漏水問題,而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嚴重問題,必須面對。“行政院”已承諾給予經費支援,地方政府、水公司即無推託空間,要立刻行動;要知道,你們也飲同一輸水管的水。

  更關鍵的是,環境中的毒性物質管理不可輕忽,環保、衛福部門應善盡把關責任,從源頭予以杜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