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暗夜裏的臺灣文學之光

2015年10月30日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當下,在臺灣的書店裏要找到他們的作品並不容易,連他們的名字也已不為普通大眾所熟知。然而,回顧臺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以他們為代表的臺灣優秀作家閃耀的民族精神之光,應當被重溫,被紀念。

  在新竹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呂正惠等學者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那長達半世紀的時代暗夜裏臺灣最亮的文學“星光”。

  賴 和

  賴和,臺灣彰化人,1894年出生,隔年臺灣被清廷割讓日本。

  臺北醫學校畢業後,賴和就職于嘉義醫院,因無法容忍日本醫生和臺灣醫生間的不平等待遇,回到故鄉開設“賴和醫院”。1918年,賴和前往廈門,供職于鼓浪嶼上的博愛醫院。在大陸期間,他受到新文化運動影響,“五四運動”爆發後返臺,參與領導臺灣文學改造。

  發軔于1920年代的臺灣新文學運動,是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文化鬥爭和思想啟蒙運動,而賴和正是這一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者,加上他的醫師身份,因而被譽為“臺灣的魯迅”。

  賴和留下的寶貴文學財富,體裁涉及小説、散文、詩歌、評論等諸多方面,許多作品反映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其創作于日據時期的臺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南國哀歌》,為紀念霧社抗日起義所寫,揭發、譴責殖民者以先進武器屠殺少數民族同胞:“兄弟們來!/來!舍此一身和他一拼!/我們處在這樣環境,/只是偷生有什麼路用/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由於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賴和曾兩次被捕入獄,年不過50離世。

  楊 逵

  楊逵,1906年生於臺南,1924年赴日留學,1927年返臺參加組織農民運動,1935年創辦《臺灣新文學》月刊。因為登載許多抗日文學作品,楊逵數次被捕,在日據時期共坐牢8年。

  1915年,臺灣發生西來庵武裝抗日事件,被捕臺胞多達1957人,其中800余人被判處死刑。年幼的楊逵親睹日軍鎮壓起義的炮車從家門口經過,心靈被強烈震撼。後來,他讀到日本人所寫的《臺灣匪志》,其中包括對這一事件的歪曲記載,內心受到了極大衝擊。後來他説:“我決心走上文學道路,就是想以小説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歷來的抗日事件自然對於我的文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至於描寫臺灣人民的辛酸血淚生活,而對殖民殘酷統治型態抗議,自然就成了我所最關心的主題。”

  1932年至1934年,創作了第一部小説《送報伕》。“以簡潔而有力的情節,表現了臺灣中下層農民在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走投無路的情景。”呂正惠説。楊逵另一部代表作是《模範村》,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與臺灣本地的封建勢力聯手壓迫農民。呂正惠認為:“楊逵具有鮮明的政治理念和敏銳的現實感受,他的創作總是希望掌握時代與社會的大關鍵,一針見血地指點出來。”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