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不健康政黨政治和社會氛圍從何而來

2015年10月30日 09: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灣《工商時報》30日社論報道,臺灣工研院産經中心日前發表2015年製造業趨勢預測,下修2015年製造業産值成長率至—7.36%,減少産值約達新台幣1.07兆元,創自2009年金融海嘯6年來最大減幅。對此頹勢,工總理事長許勝雄直言,過去工總白皮書曾提到臺灣面臨缺工、缺電、缺人才、缺土地、缺水等“5缺”困境,現在還多1缺,就是缺“德”,整個社會耽溺于政黨惡鬥,完全沒有相互尊重、容忍的氣度,如何打造更好的投資環境,深切期盼朝野跟全民都要努力。

  對此,社論評論説,許勝雄理事長所以提出“缺德困境”,乃是因為“2015年工總白皮書”中所批判的“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立法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臺灣失去總體目標)現象,近年來持續惡化,所反映的是産業界對於投資環境與臺灣競爭力持續惡化的憂心,這樣的困境是臺灣領導人、朝野政黨、行政部門、社會團體和媒體,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許理事長所指的“缺德困境”,凸顯出當前臺灣社會所存在不健康的政黨政治和社會氛圍,在面對全球激烈的競爭與經濟動能喪失之際,不但無法累積正面向上的能量,反而更加對立,也迷失發展的方向。

  從政治環境來看,臺灣當前存在著“憲政”制度權責不相符、“立法院”運作效率不彰、行政體系失能與缺乏透明性,以及泛政治化的媒體環境等問題,都是造成公共政策扭曲的主要原因。尤其政治人物只看到眼前利益、過度算計選票,不願從整體發展的角度,理性思辨兩岸關係和攸關經社發展的能源、環保、勞工、社會福利等重大議題,任由民粹和政治考量決定政策走向,已對臺灣社會帶來巨大傷害。

  特別是獨特的政論節目型態,不但政治新聞綜藝化,也不像歐美或日本電視臺會針對不同議題,安排專業領域的來賓,兼顧政策的支援和反對者意見,並邀請政府官員現場説明的做法,而是由固定的、萬能的“名嘴”,針對政治經濟等議題漫天批判,不但形成“名嘴治國”的畸形現象,也誤導了民眾的理性思維,也難怪乎許勝雄理事長痛陳“媒體最缺德”。

  同時,隨著朝野政黨都傾向選舉挂帥,“政策買票”便成為扭曲投資環境的元兇。不但油價、水價和電價調整,無法受到“立法院”支援,每逢選舉,行政部門或政黨為了討好勞工、環保或社福團體,不時提出不合理的法案,也令企業界疲於應付。例如面對國際競爭力下降,“勞動部”不是積極思考人力資源調整與升級,反而動輒以經濟指標有好轉為由,熱衷討論基本工資是否提高;執政黨“立法院”黨團甚至提議在今年底前將基本工資提高到2萬5千元(新台幣,下同)等,都是無端引發勞資對立的作法。

  當中國大陸傾其國家資源、動員地方政府與企業推動“中國製造2025”之際,臺灣卻在貧富差距擴大的不滿逐漸累積的情況下,社會中充斥著對立、仇恨的情緒,公平正義等平頭主義的氣氛高漲,使得以鼓勵創新投資和激勵企業可以留才的《産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難以順利完成“立法”。這種凡是對産業有利的政策,都被認為是“圖利廠商”的社會氛圍,不但導致廠商投資態度保守,連外商也缺乏在臺灣投資的意願,臺灣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明顯越來越惡化。

  面對當前臺灣的“缺德困境”,不論是目前的執政團隊或是可能在2016年執政的“總統”候選人,都必須負責任地提出如何帶動臺灣長遠發展的總體策略,以克服當前經濟失衡和國際競爭力衰落的困境,建構兼顧公平和世代正義的社會環境,同時營造公共政策理性討論的朝野互動模式和民間社會團體公共參與的運作機制。誠如“2015年工總白皮書”中所建議的,朝野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應該針對如何形塑“健康成熟的政黨政治”,以消除朝野政黨間或是不同利益團體間的嚴重對立,提出清楚具體的構想。至於備受關注的經濟動能喪失問題,各候選人尤應提出産業經濟轉型的大戰略,以凝聚社會共識,增加全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