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臺灣社會為何焦躁浮動?

2015年08月13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3日社論説,臺灣這些年經濟停滯、薪資倒退,多數人都認為是經濟政策出了問題、法規不夠鬆綁、稅率不夠低、匯率貶幅不夠大,還有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太少等等。事實上,這些都是小問題甚或不是問題,臺灣真正的問題出在這個社會愈來愈浮躁。

  就以這次颱風造成全臺停電並使得臺北供水混濁,居然出現搶電揍人、搶水開罵的情況。這次颱風破了多項紀錄,全臺停電440余萬戶即其中之一,當臺電人員不眠不休搶修,竟有居民因等不到電而兩度圍毆搶修人員,而南勢溪原水混濁以致影響臺北自來水品質,民眾在賣場買水竟也爆發爭執。

  臺灣社會愈來愈浮躁,搶水搶電不過是再次凸顯這個社會的困境,這個問題出在“反應太急,思考太淺,容忍太少”。隨著網路訊息快速傳播,更擴大了這個過激的反應。網路讓人人都知道一點事實,但卻未必了解問題的全貌,這一點點事實在未經深思下,極易心生不滿而有衝動的行為,甚至在正義感的催促下而掀起一場社會運動。

  “反應太急,思考太淺,容忍太少”正是臺灣今天的問題所在。不論懂不懂亞洲經濟整合大勢,都可以跳出來反對兩岸服貿;不論懂不懂臺灣供水、投資困境,也可以跳出來反對水利建設、投資案的進行;不論懂不懂匯率貶值的衝擊,也可以三天兩頭怪罪臺灣“央行”;不論懂不懂臺灣供電瓶頸及核安問題,也可以發動反核電抗爭;至於近日風風火火的反課綱,其情況也大抵如此。

  我們非常贊同面對重大議題時,社會應該有不同的意見,經過思想的辯證,政府才能做出較正確的抉擇。可惜的是,近年來臺灣各類議題不同的意見雖多,但彼此卻無法深入的辯證,最後總是訴諸意識形態的抗爭,糾結在血氣與衝動裏,加以“立院”、網路穿梭其間,更放大了這股血氣與衝動。原本應該理性討論的議題,全都淹沒在罵聲與鬧聲中。面對漫天蓋地的批評,政府則如同父子騎驢,政策飄忽不定,而每逢難以抉擇之事,便停滯不前,甚或留給下一代決定。行政部門軟弱至此,試問還有誰敢相信政府來進行投資?沒有投資,臺灣經濟動能從何而來?

  臺灣社會反應太急除了表現在搶水搶電,小紅小綠歪頭郵筒與泛舟哥一夕爆紅,率皆如此。泛舟哥臉書上粉絲已逾70萬,遠遠超過宋楚瑜、洪秀柱臉書上的粉絲,如今連小紅小綠也有臉書粉絲團。反應太急、太快或基於好玩固無傷大雅,甚至還能帶給社會歡樂,但若在重要議題上也如此,那就不免令人擔憂了。

  文章説,我們可以不須深思,純粹因有趣就去為小紅小綠、泛舟哥按讚,但有關外貿、“國防”、環保、兩岸、匯率、賦稅、核電及高中歷史課綱等政策,不論是反對或贊成,都得深思,不僅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更應從總體的角度辯證。為小紅小綠按讚不涉及外部性(externality),但外貿、兩岸、匯率等決策,可能讓總體環境改變,會影響臺灣的前景,因此在我們贊成或反對之前必須先行了解問題,不應憑一時的好惡而衝動浮躁。

  我們認為政治人物、媒體及名人都應鼓勵社會大眾多做理性思考,並以身作則理性分析問題,萬不可在浮躁不安的臺灣社會上繼續搧風點火。一個不會思考的社會非僅經濟難以發展,文化難以札根,社會動蕩、政府猶豫的結果,將讓所有人失去價值觀,隨波逐流,隨風而逝,成為一個沒有方向感的社會。

  多數人都略知歷史中的以色列人分分合合,大衛、所羅門兩位君王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大衛之前的300多年《士師記》期間,及所羅門之後的南、北分裂,以色列人的命運是悲慘的。造成這個分裂的原因雖多,其中有一個非重要的原因,記載在《士師記》的最後一章、最後一句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差不多就是今天臺灣的處境。或許有人會問:我們今天有“內閣”、有“總統”,怎麼會沒有“王”?但想想這些年臺灣的決策當局,真有盡到決策者該有的作為嗎?顯然沒有。然而,臺灣社會有任意而行嗎?看看這些年脫序的社會運動,佔領“立法院”、攻佔“行政院”、入侵“教育部”、路過“經濟部”,網路霸淩、漫罵成風,這豈非各人任意而行?

  我們認為臺灣今天經濟的困境,正在於這個社會反應太急、思考太淺、容忍太少,缺少理性思考、容忍的雅量,是以社會每每焦躁浮動。當群眾思想的深度追不上社會運動的熱度,對社會的進步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各種非理性、脫序的行為必將出現,社會互信資本也必將流失,如此經濟如何發展的起來?選戰在即,至盼各黨參選人能以理性鼓勵民眾多多深思,切莫再搧風點火撩撥社會情緒,否則任誰當選,都將難以收拾日後的殘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