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教改20年反省:學歷貶值

2014年11月20日 14: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立報》19日社論指出:臺灣高學歷的高失業率,最大的表徵就是學用不能合一。

  教改20年來,大學由29所擴增到162所,研究所也快速增加,於是有人説碩、博士生滿街走,今年初一名博士生在臺東老家賣雞排,還被輿論批評,如果只要做這樣沒有學術性行業,何必要念大學還拿辛苦到博士學位?更進一步推論學歷貶值、學歷無用論。

  學歷之所以貶值,其實是反映就業市場的低迷,依臺當局“勞動部”統計,臺灣失業率均數已經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可是碩、博士生的高學歷族群失業率卻遠高於此,甚至到百分之五到六之間,於是公家單位如臺鐵、縣市清潔隊員招募時,本來只要具備高中職學歷都可報考項目,仍不乏博、碩士生也跟著來搶飯碗。

  高學歷的高失業率,最大的表徵就是學用不能合一,尤其在就學如就業的技職體系,還有企業主批評技術學院教出來的學生並不合,並且思考企業自己辦學校,訓練自己想要的人才。

  平心而論,臺灣教育當局並不是沒有看到問題所在,故而頂尖大學的五年五百億(新台幣,下同)、卓越大學的補貼,到今年擴大技職學校的兩百億元,無不希望改變現狀。

  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補貼政策,衍生“前段班學校爭排名、後段學校求生存”流弊,尤其是擔心學校會倒閉的後段班教授們,無不利用機會四處打點尋出路,應關注的教學品質放一邊,學子們“受教權”被犧牲了。

  師資是如此表現,進窄門容易的學子們,也有恃無恐的肯定教授不敢隨便給不及格,對於上課學習是愛理不理,長期惡性迴圈下來,大學生的素質豈能不往下掉。大家都批評,現今大學生素質如同高中生般,但這又是誰釀成的惡果?

  教改如果只落得學歷貶值的定位,這樣的教改就只能用“慚愧”二字來面對民眾。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