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拋開歧視 讓陸生4年青春無怨無悔

2014年10月31日 10: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學生赴臺讀書。(資料圖)

  2011年是陸生入臺的第一年,742位剛剛跨出中學校門的大陸學生,在17、8歲的青澀年紀,跨越海峽來到臺灣求學,轉眼首屆陸生就要在明年畢業,絕大多數人要離開臺灣,回到大陸。臺灣《旺報》31日社評説,他們滿懷憧憬而來,經過4年臺灣經驗的浸潤,會抱著什麼樣的“臺灣認知”回到大陸?長期而言,他們會是臺灣的朋友?敵人?或冷漠的他者?

  毫無疑問,陸生來臺這幾年,在與臺灣同學的朝夕相處之中,能具體而全面地認識臺灣,透過他們的傳播,也讓許多大陸人深入認識臺灣,陸生對兩岸的民間交流與相互了解,有一定程度的貢獻。臺灣人熱情、友善,純樸的民風,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一些初次來臺灣短暫停留的陸客感受,陸生也有相近的感受,曾有陸生用“世外桃源”形容臺灣社會,臺灣美麗而善良的例子,對他們來説,俯拾皆是。

  臺灣《旺報》曾經刊登臺灣大學大陸生七七的文章説,臺灣文化認知給我上了一課。在這裡的街上總會有那麼一些固定的日子,街邊的店家不約而同祭上貢品點起香火,向神明祈求生意興隆。中元節那天,我們在所長的帶領下共同舉行普渡儀式為大家祈福。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每年歲末,臺大都會席開數十桌,在校長的帶領下舉行祭祖大典,向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皇帝表達敬畏之心,祈求來年平平安安。

  這名陸生還感慨,説到兩岸文化,有人從傳統入手,從相同開始預設,直到推演出如今的差異;有人直接從差別開始,無形中放大了每一個小細節,於是,文化隔閡就這麼産生了。當這一切雜糅在一起之後,於是就有了我在這裡的獨特生命體驗。

  然而,長期生活下來,陸生也看到了“硬幣的另外一面”,漸漸發現臺灣的不完美,原來“臺灣也是自卑的”。有陸生投稿《旺報》説,交流由淺入深,“我困惑了”,當他開始看到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聽到一些並不悅耳的聲音,才發現,接觸帶來的並非總是理解,而從前不曾被看到的誤解 ,未必不是交流的另一個主軸。面對大陸的經濟崛起,以及害怕被“統戰”的社會心態,“以溫良儒雅著稱的臺灣人似乎失去了應有的心胸”。

  這種普遍的社會心態,使得陸生融入臺灣社會的努力遭遇尷尬,他們在文化上視臺灣為“同鄉”,在現實上卻不免面臨“異鄉”的排斥與隔閡,不能不説已成為許多陸生在臺4年後的遺憾。這種社會心態的形成,與兩岸政治現實有著莫大的關係。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