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為什麼臺灣社會“反商”?

2014年10月13日 11: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一連串食品安全問題衝擊臺灣社會,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政治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企業史研究團隊負責人王振寰的評論文章説,過去30年來臺灣人曾嘲笑大陸的黑心商品、地溝油食品,現今全部在臺灣重現。諷刺的是,大陸的食品開始標榜,其商品原料不是來自臺灣,而是本地生産,臺灣的形象開始在大陸翻轉!

  更讓臺灣社會震驚的是,這次油品事件的源頭,竟然是在大陸發跡、是臺商在大陸發展成功的代表頂新集團。現今臺灣社會開始抵制所有頂新集團生産的食品,一股反黑心商人的力量正在形成。

  這些年,政大有一群學者致力於臺灣企業史研究,記錄臺灣商人在不同階段,因應環境而成就企業的發展。他們從早期提著手提包走天下,到現今發跡于中國大陸,甚至縱橫國際舞臺,是臺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支柱。

  但是為何臺灣社會對於臺商或企業家,並不太尊敬,甚至反商?相對於歐美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有幾個原因可以做參照。

  第一,相對於歐美社會,很多企業家在賺取大量金錢之後,會回饋社會,或捐贈給慈善機構,相對地,臺灣的企業家,大部分對經營環境斤斤計較,包括對員工的薪資或稅收,賺取大量利潤之後,是以壯大家族財富為主要考慮,很少想到回饋社會。更嚴重的是,家族企業在大家長過世之後,常演變成繼承糾紛或對簿公堂,成為社會焦點。

  第二,相對於歐美社會,企業家會捐贈大學或智庫,研究人類社會重大問題,造福人群,建立道德高度,這也是資本傢具有“文化霸權”或是深遠文化影響力的原因。反觀臺灣,很少有錢人會捐錢給大學,更不用説成立智庫。他們大部分會捐錢給廟宇,給自己家人祈福;或成立文教基金會以節稅。臺灣也不乏企業家捐錢給大學,不過他們捐給美國知名大學的金額,遠勝於給臺灣的大學,因為這些國外大學能給他們的“回饋”—例如子女進入名校就讀,比島內的大學還多!

  第三,尤有甚者,全球化造就金融流動和房地産資本的大幅炒作,造成全球貧富差距擴大。不過在歐美,仍看到巴菲特呼籲有錢人身後捐出所有財産給慈善團體,且得到極大響應。而臺當局呼籲臺商在大陸賺錢後,鮭魚返鄉回臺創業,結果大部分資金回來炒房地産,讓房價大幅上揚,使年輕人愈來愈買不起房子,成為“巢運”的推手。

  從經濟發展角度,臺灣的所得已經可以進入發達,而社會的確也有少數令人尊敬的企業家,但從整體社會心態和行為上,大部分的企業家其實還在發展中階段,只會買豪宅和開千萬級跑車來炫耀財富,還未培育出能夠領導社會發展的道德能力。

  在這點上,臺灣企業家遠不如日本韓國的企業。三星和現代企業都捐贈大量資金成立研究單位和智庫,培育眾多人才以了解全球趨勢,因而造就韓國的全球競爭能力。反觀臺灣,企業只會抱怨臺當局和大學,沒有培育他們需要的人才。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企業能夠長大,不就是因為這個社會提供了人才、土地和資金?

  臺灣的企業家要讓社會尊敬,需要有足夠的氣度和能力,將所賺取的金錢適度回饋社會;要讓社會信服,不是炫耀財富,而是要有能力建立道德的高度!我們的企業家還有很多需要向歐美學習之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