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埃博拉來勢洶洶 臺媒呼籲準備好防疫網

2014年10月13日 09: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2日社論指出:美國德州首位埃博拉病患鄧肯不幸死亡,經確診的西班牙護士羅梅洛近日病情則不甚樂觀;埃博拉病毒跨出西非原始疫區,連續侵襲北半球,各地紛傳疑似病例。包括臺灣,也傳出一名奈及利亞女性疑似感染,所幸經過檢驗,證實是虛驚一場,也證明臺灣醫療體系對埃博拉頗有警覺。

  美國疾病管制局警告,明年一月前全球至少會再增100萬個確診病例;美國學者則預言,透過頻繁的飛機航班傳播,埃博拉病毒可能在3周內即傳入中國大陸。這些並非危言聳聽,各國無不如臨大敵,提升防疫準備;臺灣經歷11年前的SARS一役,公衛、防疫有一定水準,但仍應高度戒慎恐懼。

  這波疫情之所以引起全球緊張,因為這是國際防疫網首次面對埃博拉離開西非後的正面挑戰;而且,從美國和西班牙的例子看,防疫網頻頻因欺瞞或人為疏忽而出現漏洞,診療上也備顯艱難。這局面,就像花了10多億的臺南港尾溝溪疏洪道工程,首次上陣就崩潰,當初設計時應該經過水工模型驗證程式,且自認萬無一失,但試驗模型不可能全然反映工程實境,只有實際上陣,才能確認工程是否經得起考驗。各國和地區的埃博拉防疫網過去沒有實證機會,第一次碰上病毒就遭突破,接下來自是要設法補強。

  從公衛的角度看,過去埃博拉疫情其實不比SARS可怕,但這一波的情況似乎不同。埃博拉1976年首次在西非出現,到去年為止總數不過1800例,但因死亡率超過9成,被稱為“世紀黑死病”。也因為感染者幾乎全數死亡,病程到遺體處理均在醫院完成,病毒沒有太多機會散播。

  今年爆發的這一波,情況卻極為兇猛。首先、是病毒傳播速度遽增,至10月上旬已超過8000例,為過去的5倍;其次、死亡逼近3900例,為歷年死亡病例總和的兩倍以上,但死亡率降到5成以下。這個現象,反讓防疫人員毛骨悚然,認為痊癒者增加,可能反而助長病毒的擴散。最新的發現,埃博拉病毒能在男性痊癒者的精液中存活至少90天,透過性行為傳染,讓防疫工程備感吃力。

  就擴散途徑看,目前防疫網顯然漏洞不少。美國首位埃博拉病患鄧肯為了回德州探親,欺騙防疫關口説他“不曾接觸過埃博拉患者”,因此把病毒帶入美國本土。但鄧肯不是特例,新澤西州紐瓦克機場日前全力攔截另一位入境的賴比瑞亞人,此人在比利時轉機時也以同樣方式瞞過海關。旅客不誠實或不自覺,都可能造成防疫漏洞,波及無辜。

  對此,歐美國家開始在機場、港口針對西非旅客實施入境篩檢;但問題是:埃博拉病毒是否只能經由“人流”傳播,尚未可知;為此,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加強港口貨櫃輪的查驗,以防埃博拉經由“物流”闖關。再者,埃博拉潛伏期最長可達21天,患者未發病前,都可能經由空路或陸路讓病毒四處傳播,這是稍早的防疫網未曾考慮到的。

  美國、西班牙的兩例確診過程,都暴露出醫療網警覺之不足。鄧肯因發燒上醫院,醫師只開抗生素就讓他離開,4天后才確診感染埃博拉,這4天造成病毒擴散到什麼地步,仍無法確知。西班牙護士羅梅洛因防護手套碰到臉部而遭感染,她9月底即向衛生機關反映可能感染,但數度通報都未獲重視,亦未隔離,導致其間有近百人與她接觸過。

  與此同時,西班牙動保人士企圖挽救羅梅洛的愛犬“石中劍”免於一死,卻未如願;這對主管機關也是艱難的決定。研究已確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狗不會有症狀,至於牠身上的病毒是否會經尿液、唾液、糞便傳染給人,則無法確定。“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是防疫鐵律,為此,“石中劍”只能犧牲。

  再看防疫器材的整備和使用,也有不足之處。西班牙醫療人員認為,羅梅洛照顧埃博拉患者時所使用的隔離手套,長度、材質都不足以隔離病毒。也基於同樣的憂慮,紐約拉瓜迪亞機場清潔工發起罷工,理由是工作器材不能保證他們免於遭到感染。類似的問題未來必然會隨恐慌而擴大,這是防疫實務上必須面對的事。

  臺灣多年來應對SARS、登革熱、狂犬病等的侵襲,公衛防疫有一定的水準。面對埃博拉疫情的流竄,臺當局和醫療體系必須戒慎恐懼,步步為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