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黑心油驗證古訓 倫理為生財之道

2014年10月13日 10: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島內最近又爆出一宗叫人食不下咽的黑心油品案,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3日發表評論憤怒地説,作為一個平凡的臺灣民眾,只要求能安心的吃頓飯,成不成!

  臺灣“正義油品公司”部分油品因為涉嫌將飼料油混入食用油遭檢察機關查獲,相關油品立即遭到下架處分,後續的責任查察工作相信即將大規模展開。但作為整條食品消費鏈最底層的消費者而説,大家最關切還不是誰該負責的問題,而是為什麼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可以一再發生。

  今年中秋節前夕才剛爆發強冠公司涉嫌販售劣質豬油事件,相關人等也才在幾天前由檢察官起訴,數日前,臺當局前任“衛福部長”邱文達為此事件告一段落表示負責而辭去職務,在此之前邱文達及其部屬均保證現在列在貨架上的食用油都可安心食用。“行政院江院長”也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正義的油品“目前”尚可販售食用。所有的訊息聽在消費者耳朵裏,得到的印像是“我可以安心吃油了”,結果在日前卻突然發現又上當了!

  文章説,我們不想跟著大夥兒搞灑狗血式的謾罵,但我們真的很想知道食品安全管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消費者這麼簡單的一點要求卻有如登月般的困難?是民眾素質差,還是公務員素質不夠?是制度設計不良?或者是官員們全都去搞政治而忘了自己的本位職責了?

  客觀地説,臺灣食品安全管理一直都存在不小的問題,只是在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選舉政治為了選票壓力等因素考量下,各方都抱持著只要不出事大家都不説的默契,這一點幾乎已經是不分黨派、族群、南北的“臺灣共識”了。

  現在一樁樁,一件件的曝光了,再不説、再不辦,臺灣人的健康就要繼續的賠下去。我們該怎麼辦?請大家一起深思!

  臺灣《新生報》13日社論也説,頂新集團油品危機愈燒愈烈,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係也中招,該係系主任説,該係使用頂新旗下正義油品20幾年,不敢置信竟是問題油品。強冠餿水油事件爆發以來,臺當局“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和“副院長”毛治國先後主持7場跨部會層級的“食安專案會議”,但媒體和民眾都在問:“有用嗎?”我們要再問,這次江宜樺最新12字指示“不設底線,從嚴從速,追究到底”,會“有用嗎?”此後民眾可以食而安心嗎?

  接連爆發的食安問題除了讓許多人心裏充滿不安、不知該選擇什麼油或者什麼食材之外,更深層的影響在於對社會的信任機製造成了重大的負面作用。所謂“人無信不立”,信任的建立需要長時間的相處、磨合、自我要求與社會機制,然而卻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裏遭到摧毀,而且範圍往往會向外擴張;換言之,如果未妥善處理,從食安而來的信任危機,很可能會擴散、氾濫。

  今天臺灣之所以會連續發生食安問題,主要在於企業經營者的短視近利,許多經營者不在乎永續經營,忽視誠信與倫理,以“打帶跑”的僥倖心理經營企業,以為選用不良、黑心食材,不會有人知道;這種集體做假的惡習甚至形成了一種“上下交相賊”的業界制度化作業模式,於是許多人習焉不察,早已陷入麻木不仁的狀態。

  然而,誠如電影《無間道》裏的那句著名臺詞:“出來跑,總要還。”事實上,隱藏的事沒有不顯露出來的,多行不義自必斃,躲得了一時,可躲不了一世,最後總要付出代價。

  企業重視誠信與倫理,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企業本身,有句話説:“倫理為生財之道”,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調查,5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花多一點錢向誠信的企業購買商品。可見行為好利潤大,好道德會帶來好生意。

  誠信倫理是自由市場和諧運作的基礎,證諸能夠締造長期成功的企業家,多以實際行動展現出誠實的企業品格。如華倫?巴菲特、傑克?威爾許、亨利?明茲伯格等。知名的企管大師彼得?杜拉克説,企業領導人要有品格、誠信、守法,才能進行有效的領導、發揮品牌影響力;而消費大眾更是期望企業能夠展現合乎倫理的行為、實踐社會責任。

  危機就是轉機,臺灣因為食安問題已突顯了企業倫理與企業道德的迫切性,政府的政策、企業的經營理念以及消費者意識的抬頭,都將促使企業必須回歸以信為本的基本面──讓我們痛定思痛,一起努力,重建誠信社會,讓“安全”成為人際互動與消費的關鍵核心。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