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太陽花沒有改變臺灣超穩定結構

2014年09月28日 09: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學運對臺灣社會來説不是新鮮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臺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一般認為民主已臻成熟,卻發生了太陽花學運,其規模與衝擊更超過1980年後期以來的歷次學生運動。如今,這場運動的短期效應已逐漸沉澱,應該可以冷靜探究其本質與長期影響。

  臺灣《中國時報》27日社論指出:太陽花學運導因于臺灣“立法院”審議《兩岸服貿協議》時的藍綠對立,其訴求雖然多變,主軸是反對、質疑兩岸經濟的進一步一體化,希望透過設置層層障礙,減緩兩岸經濟整合的步伐,太陽花學運的領導人普遍具有“臺獨”傾向,更藉由這場群眾運動渲染臺灣民族主義思潮與情感。

  在太陽花學運過程當中,若干老牌的、過氣的“臺獨運動家”一時之間找到了舞臺,獲得了新血,新老“臺獨”之間完成了政治上的“隔代遺傳”,反倒是面臨兩岸政策轉型抉擇的民進黨,和太陽花學運的骨幹出現若干捍格。太陽花學運另一個現象是,“臺獨”主張在臺灣社會出現貧富分化、財團壟斷、青年失業的趨勢下,將“臺獨”政治主張和民生社會經濟面向的政策論述結合起來,使得原本早已褪色的“臺獨”論述一時之間仿佛出現了新內涵、新生機。

  最後,太陽花學運中崛起的青年社運、學運分子紛紛迅速的投入政治,即使他們對政治的看法還是立基於對現實的稚嫩想像,但是從學運政治明星的出現,到草根政治的參與,臺灣政治版圖確實出現了一些新裂縫,其未來裂變的方向還在發展之中。

  包括大陸、美國和日本各方面的臺灣研究單位,都密切關注太陽花學運究竟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關於這個課題,我們認為應該充分考慮幾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太陽花學運確實反映了相當部分青年對兩岸關係的疑慮,不容否認,由於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的所謂本土化教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根絕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連帶,青年世代對於“中國認同”無疑是陌生的、冷淡的。但是這不等於青年世代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然的、先天的加以排斥。

  如果要更精準的描繪臺灣青年世代的認同問題和兩岸立場,就應該要注意到其“多元複雜”的樣態。一方面,是青年世代的本土意識比較濃烈,二方面,青年世代對於新的機會、新的可能性仍充滿探索的興趣,對“大陸”及其提供的生存發展機會不必然排斥拒絕。三方面,青年世代對於公平正義較敏感,對現實利害的估算較排斥,可能更容易從抽象的某些價值體系、意識形態來認識、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青年世代的思維是善變的,尤其是當青年們漸漸進入社會生産體系之中,面臨現實的經濟生活課題,就會慢慢揚棄單純的意識形態考量,而會更加從務實的生存面、經濟面來思考兩岸關係對其實際生活的影響。

  第三,藍綠政治板塊和“統獨”意識形態的光譜分佈,近年來已經呈現凝固化的現象。若干比較具有公信力的民意調查資料顯示,近10多年來,臺灣民眾的“統獨”意識形態立場變化不大,從長期來看,主張統一和主張獨立的民眾比例已經相對固定化,即使因為一時政治事件而起伏,拉長時間來看,其上下襬蕩幅度仍沒有背離長期穩定的軸線。而深入研究臺灣藍綠政治板塊的學者也注意到,藍綠政治版圖已趨於穩定,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為例,過去十多年來選民的投票行為都相當穩定,藍綠板塊現在還是“55對45”。

  學者更指出,臺灣政治版圖的形成,是因為對特定政黨存有根深蒂固的排斥感,這是一種意識型態,而且“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代代相傳歷久不衰”。進一步説,在因為新聞事件而起伏波動的民調中,或藍或綠的支援者往往在特定時間點怯于、不願表達政治態度,但是呈現在投票行為中的政黨支援度,卻是擺蕩幅度相當有限,呈現某種“超穩定結構”的現象。

  第四,影響兩岸關係發展以及民眾態度的,還有臺灣所處的國際格局,這是影響臺灣民眾思維與政治態度走向的另一個基本框架。中國大陸與美國雖然彼此在基本價值、現實利害中屢有摩擦齟齬,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卻有相當穩固的共識,而對中國大陸和美國的這種態度,臺灣民眾也有相當清楚的認知。

  青年世代思維多元、複雜與善變,臺灣內部藍綠版圖和外部國際格局的超穩定結構,決定了兩岸關係仍屬基本穩定局面,也提示我們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事業時,需要認真著力的方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