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俞新天:共築心靈相通之橋

2014-09-26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關係在真正進入和平發展的六年來,成果斐然,突飛猛進,受到兩岸人民的熱烈歡迎。六十多年盼望的大三通實現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二十一項協議簽訂了,尤其是兩岸各界人員往來熱絡,經商、求學、就業、旅遊、通婚……交流合作廣泛開展,讓基層民眾得享福祉。然而,近百年兩岸同胞聚少離多,誤解與猜疑如冰凍三尺,非一日能融。今年爆發的反服貿風潮顯示,兩岸人民之間包括青年之間的隔膜不容忽視,感情融洽,心靈相通,至關重要。

  兩岸商簽的服貿協議對於兩岸加強服務業的合作邁進一步,對於發揮臺灣服務業的優勢更如虎添翼。現在服貿協議受阻,臺灣的不少業主深感失望沮喪,認為臺灣在自毀機遇。有位臺灣企業家説得好,臺灣政黨惡鬥,為反對而反對;媒體意識形態作祟,誤導民眾。大陸本來要親你一口,臺灣人以為是要咬你一口,嚇得不敢接受。服貿協議只是個由頭,如果臺灣民眾深層次的心理疑懼和誤解不除,則無法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向前進。

  當兩岸商簽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島內綠營曾放出話來,説簽後“臺灣男人失業,女人嫁不出去,孩子要去黑龍江”,恐嚇臺灣人民。事實證明純屬奇談謬論。這次服貿協議商簽,又有人説“大陸一百萬人將入臺灣,擠垮臺灣的理髮業服務業”,引起臺灣個體業者的恐慌,也鬧得社會上人心惶惶。其實服貿協議明文規定禁止大陸業者進入。臺灣的資訊如此發達,為什麼人民一而再地寧願相信子虛烏有的謊言,也不相信事實呢?這就涉及深層的心理因素。由於大陸崛起迅速,部分臺灣人擔心兩岸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臺灣不僅不能保有經濟自主,而且還會被大陸控制,失去安全保障。在安全問題上,非理性的情緒性的考慮往往壓倒理性的思考和聲音。許多的所謂“安全威脅”,大多數不可能發生,少數即使發生也機率很小,影響很小,但是人們往往情緒性地寧願信其有,似乎這樣才能自保。臺灣青年掀起的反服貿街頭群體行動,更為非理性的情緒火上澆油。群眾也好,青年也好,都會在群體行動中擴大從眾心理,並被其中極端的思想所引導。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既有理性思維,又有非理性的情感影響,但臺灣民眾受非理性因素的影響特別強烈,原因眾多,大略如下。1、李登輝、陳水扁二十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參加反服貿風潮的青年,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在他們的教科書中,大陸與臺灣是“一邊一國”,孫中山、李白都成了“外國人”。“臺獨”思想也毒化了整個臺灣社會的氣氛。2、國民黨長期的反共教育與對大陸的敵視恐懼。反共教育使臺灣人一直對大陸産生敵意和恐懼。臺灣青年擔心,崛起的大陸會打破他們的“小確幸”。3、親美崇美心理。冷戰時臺灣站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冷戰後又全盤接受美式民主和價值觀。不少臺灣人希望美國保護臺灣的安全。4、“去殖民化”不徹底與親日情感。由於冷戰的需要,臺灣的“去殖民化”很不徹底。日本右翼一直為“臺獨”勢力出謀劃策,讓某些臺灣人感到“溫暖”。當中日關係惡化時,臺灣有些人出於對大陸的逆反,情感上傾向日本。5、“中華民國”定位和兩岸關係的困境。為了不造成“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兩岸的法規都體現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但為了解決兩岸政治對立的實際情況,又以“九二共識”處理,達到合作。“中華民國”的定位與兩岸關係的困境,在雙方沒有政治解決分歧之前,仍然會使民眾心生疑慮與困惑。

  可見,要使兩岸人民手相牽,心相連,決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兩岸精英應當多發出理性聲音,去説服民眾和青年。只要尊重事實,講清道理,相信能夠減少誤解,增進理解。然而對於非理性的情感隔膜,只講道理還不夠,還要真情動人,將心換心,最終走向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那就什麼力量也無法分開了。臺灣有個現象,不管出什麼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在兩岸關係上,如何克服這種現象,讓對大陸、對和平發展的“不信者”減少,逐漸轉化為互信的“信者”;讓“信者”越來越多,使兩岸關係的互信不僅有官方的支援,更有最廣泛的人民支援的基礎。

  在習近平的倡導下,“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愈益深入人心。以親情化解歷史傷痛,以親情尊重臺灣人民對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以親情讓臺灣同胞優先分享大陸經濟成果,以親情回應滿足臺灣同胞的合理訴求。更重要的是,兩岸人民擁有共同的血脈精神,享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兩岸交流合作的目的是建立和鞏固命運共同體,創造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為世界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有位臺灣朋友對我説,過去臺灣也有充滿激情的理想,但現在熄滅了,所以臺灣正在沉淪。我説,臺灣不應沉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會點燃一家人的希望。“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現在我們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共築心靈相通之橋,讓更多的人在成就民族夢想中也實現自己的價值。親情無限,有夢最美,相信這定能最終贏得臺灣人民尤其是青年的共鳴和感應。(作者:俞新天,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