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版“三不政策”

2014年09月09日 11: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7日社論指出:25年前,1989年,日本政經界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著作,石原慎太郎與新力公司社長盛田昭夫合著的《日本可以説不》。那個時期的日本,經濟形勢一片看好,相當多重要産業如汽車和家用電器稱霸全球,日本成了世界最大債權國,美國卻變成世界最大債務國,美日貿易摩擦也逐漸升溫,一批美國國會議員主張要對日本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産學界的所謂“企管專家”幾乎沒有人説不該向日本學習。

  在這樣的形勢下,《日本可以説不》公然主張不該再依從美國,日本已經變成可跟美國和蘇聯抗衡的強國,由於日本掌握尖端的半導體、材料等技術,幾乎可以左右軍備武器的研發産制,石原等人認為日本應該“向美國説不”,盛田還反過頭來批判美國的政經體系,認為美國放棄製造業,依賴金融業,這種短視近利的心態將造成經濟衰退。

  《日本可以説不》提出了強勢、積極的主張,它的憑藉是當時日本號稱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三菱當年收購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被視為日本經濟崛起的象徵。很少人意料到的是,《日本可以説不》剛出版,日本的泡沫經濟就開始破裂,1989年底,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則在1991年開始崩盤,泡沫破裂的結果,是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的停滯低迷,至今無法完全復原,《日本可以説不》既成了泡影,也成了笑柄。

  經濟的泡沫會破裂,政治的泡沫何嘗不是如此。

  2012年馬英九獲得連任以來,國民黨的走勢卻開始一路下滑,一連串推出時機錯誤的政策,加上人禍與政爭,國民黨執政的滿意度跌到最低點,民進黨的政黨滿意度似乎和國民黨出現了“黃金交叉”,開始領先國民黨。面對年底的“九合一”大選,國民黨的執政團隊還在內亂,但即使在這樣對國民黨空前不利的政治環境下,民進黨卻越來越討不到便宜。

  表面上看,民進黨的“政治泡沫”的確越來越膨脹,大有在年底選舉從臺灣頭贏到臺灣尾的氣勢,但是冷靜分析民情、民心和民調,就會發現,情況並非樂觀,國民黨失掉的人氣,並沒有完全凝聚在民進黨身上,民進黨的政黨滿意度以及該黨領袖的支援度與滿意度,都載浮載沉,甚至出現下滑的趨勢。

  和石原慎太郎等人沒洞悉日本泡沫經濟即將破滅一樣,許多民進黨人還滿足於該黨的“泡沫政治”,認為國民黨會繼續向下沉淪,民進黨會向上提升,只要勇於向國民黨“説不”即可。

  民進黨確實是個“只會説不”的政黨,從民進黨人口中説出的“不”,大約有3種。

  第一種“不”,是指責、批判國民黨沒達到某種價值,例如兩岸協商“不民主”,《服貿協議》“不公開”,“國安體制”“不透明”等等,至於批判完國民黨,民進黨又該如何做到、做好,卻只字不提。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卻從來説不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民進黨執政,他們會如何透明、公開和民主。

  第二種“不”,就是不要國民黨的某種政策、主張,例如在兩岸政治定位上“不要九二共識”,在兩岸經貿往來上“不要黑箱服貿”,在能源政策上“不要核電”,在高雄氣爆之後説“高雄不要石化工業”。説“不”,或許是反對黨的天職,但説清楚要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準備成為執政黨的架勢。民進黨習慣“説不”,卻不太會“説要”,因此始終無法邁向“到執政之路”。

  第三種“不”,就是頑固的拒絕主流民意期待民進黨做出的某些決策和承諾。例如,超過7成民意認為民進黨應該廢除“臺獨黨綱”,民進黨卻始終是“不廢除”、“不凍結”、並在實際上“不討論”。

  民進黨喜歡提的這“三不”,已經成為該黨的致命傷,可悲又可怕的是,多數民進黨人似乎不以為意,也沒有奮勇起來扭轉局面的意志與能力。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洞悉民進黨的這個大罩門,發出了微弱的諍言。最近,臺灣“美麗島電子報”的吳子嘉就嚴詞批評民進黨淪為“名嘴”,“只顧著吆喝喊打喊殺,看不出有準備起身承接臺灣的樣子。”吳子嘉的結論也很清楚:“當民進黨上下都沾染著這種風氣時,説要重返執政,註定只會是鏡花水月,癡人説夢。”

  “可以説不”,也跟美國説了不的日本,在泡沫經濟課題上跌了一大跤,元氣大傷,“只會説不”的民進黨,也同樣撐不起眼前的“泡沫政治”,當選民洞悉民進黨“只會説不”的罩門,自然會“向民進黨説不”。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