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餿水油事件:一個黑心廠打垮千家店

2014年09月09日 09: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才32歲的臺灣人郭烈成,靠著屏東鄉下一家地下工廠,不到一年的時間,為自己賺進了400萬元(新台幣,下同)暴利。與此同時,從他的地下工廠流向市場的餿水油,一夕之間擊倒了全臺1000多家大小知名食品店,許多産品在臺灣和海外同時遭到下架、退貨,重創了臺灣食品形象。這個損失有多大,恐怕沒有人能估計。

  臺灣《聯合報》9日社論説,一個人的自私貪念,能對社會上其他人造成多麼不成比例的破壞和威脅,由此可見。食品藥物管理署説,臺當局4年來抽驗市售油品共5萬件,99%都符合規定,僅18件油品有問題。表面上看,這個高安全數字似乎很讓消費者放心;然而,事件的實際效果,卻是有問題的1%掀翻了整個食品市場,讓合格的99%跟著陪葬。這就跟高雄氣爆事件一樣,僅榮化石化管線的一個破洞,炸掉了30多條人命和好幾個街區,讓其他公司的石化管線再也埋不回去。

  平實而論,這次行政部門追查餿水油事件的效率,在短短幾天之內,循著供應線追出了各路“染餿”食品的流向;雖其中出現若干錯誤名單,但較之上次假油事件及塑化劑事件的一日一驚爆,至少要顯得快速、有效。這點,應值得肯定。然而,從“危機處理面”來看是如此,若換成從“行政管理面”觀察,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卻充斥各種疏漏,根本不足以從根源治理。這點,在制度上則仍有偌大的改善空間。

  舉例而言,郭烈成的地下工廠,無論就衛生、環保、土地使用、工業生産各方面,沒有一項合乎法令規定,每一項都可以令它關門。但屏東縣府官員的態度,卻只是因應民眾檢舉形式上登門造訪一下,寫寫報告,或隨便開張罰單,就算應付了事。

  再看臺當局的食品管理,近年雖連續歷經假油及塑化劑風暴的震蕩,似仍處於“打一下,動一下”的消極狀態。以這次將餿水油製成“全統香豬油”的“強冠”公司為例,食藥署去年至今曾六度前往查廠,卻均未發現任何問題,認定該公司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也因此誤導民間食品廠紛紛採購其産品。癥結就在,衛生部門的檢驗對象,仍局限于去年假油事件的爭議點,僅檢查植物油的銅葉綠素及棉籽酚,卻從未檢驗豬油。這種形式主義的官僚作風,又如何主動發掘問題、督促改善?

  這次風暴也引發了另一項爭議:那麼多企業使用了含餿水油的豬油為原料,他們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不可否認,強冠身為GMP認證工廠,卻購進地下工廠生産的豬油為之“漂白”,貽禍下游食品廠,可謂罪大惡極,當然沒有資格自稱受害。至於一些糕餅鋪不幸誤信政府標章,或僅因使用少許油蔥受到波及,卻還要面對退貨及聲譽的雙重損失,確屬無辜。此外還有另一類企業,例如味全,生産的食品品項繁多,年營業額上百億元,卻每次油品風暴都中標;如此缺乏謹慎、不認真看待消費者的大企業,則必須受到輿論譴責。

  這次餿水油事件,上演“一家黑心廠打垮千家店”的劇情,敗壞全臺人民的秋節佳興,令人倒盡胃口。然而,食品安全的把關沒有任何快捷方式可循,這是個必須日復一日如履薄冰以赴的工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