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人口結構性變化 因應之策何在

2014年08月29日 14: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29日社論指出,臺灣人口結構在一般人不知不覺中,已起了巨大變化。不僅因遲婚、不婚、少子化的結果,使人口急劇老化、勞動力降低。而包括中國大陸配偶,其他東南亞籍配偶所謂“新住民”人數也在直線上升中。臺灣已步入多元化社會,省籍觀念也逐漸淡薄,對外來的“新住民”接納者多排斥者少。但這種文化上差異的婚姻,所可能帶來問題仍多,臺當局及社會不能忽視。這也是本報社論過去在論及人口問題時所常提及。

  根據臺當局“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新住民人數已由10年前的33萬6千人,增加至49萬3千人,其中中國大陸(含港澳)配偶佔6成8最多,其他籍配偶則佔32%。由以上數字顯示,新住民增加速度令人吃驚,也勢必使臺灣人口更加國際化或複雜化。臺當局若不能妥善因應,不僅會增加新住民被歧視感覺,也會使各族群間的融合産生困難。

  我們必須指出,新住民人數不僅僅只是配偶人數,更要加上逐年增加的新住民第二代。新二代已有人進入大學就讀,不出若干年“新三代”甚至“新四代”都將在臺灣陸續出生。而包括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大量外傭,也在各個家庭中“扶老攜幼”,無論是文化背景、語言、生活習慣等,許多本地幼童在外傭熏陶下都漸受影響。

  根據臺當局“教育部”統計,去年新住民子女就讀中、小學人數近21萬人,佔學生總數近一成,這個數字尚不包括就讀高中、大學者。可見新住民第二代正在茁壯中,有朝一日必可成為臺灣新中堅份子。然而社會上對於新住民仍在若干或大或小的歧視,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例如對於陸配選舉權,都有嚴苛不近人情的規定,尤難於外國人士入籍。新住民人數雖然逐年增加,但無論本地人或配偶本身都存在一些鴻溝難以跨越。一位小學輔導主任便説,許多新住民不敢暴露身分,學校欲邀約到校交流分享同樂,大部分會被拒絕,可見新住民仍有不易克服的心理障礙。

  在一般人觀念中,新住民尤其第二代,除了陸配外,大都源於東南亞“外勞”或“外傭”,其實這一想法並不正確。以臺商在大陸活躍情形言,加之兩岸交流頻繁,高水準的陸配經常出現。即使東南亞亦復如此,由於東協各國近年情勢穩定經濟日趨繁榮,臺灣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也紛紛南進,與當地女性通婚者更時有所聞。因此新住民中不乏高素質者,我們不但應尊重新住民也要借重其相關專長,俾能迅速融入本地文化,使之有賓至如歸之感。更不能存在新住民第二代不敢啟齒媽媽是新住民現象。

  我們必須面對臺灣是個移民社會的事實,只不過是先來或後到問題,所以不應區分本省外省以及新舊住民,彼此尊重包容方係相處之道。但當此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之際,政府豈能無因應之策?以及新住民迅速被認同成為壯大臺灣力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