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三不”政策跛腳 兩岸膠著

2014年08月12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8月12日發表評論説,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表示,目前兩岸關係已走到瓶頸,包括馬當局的“不統、不獨、不武”也愈走愈狹隘,兩岸互動需要一個創新思維、新名詞或新概念,帶領兩岸關係走向未來;但他説,遇到選舉年,藍綠惡鬥僵局難解,“要找到兩岸新出路,我有很深的挫折感”。

  評論認為,我們對於蘇起為兩岸關係的操心深感敬佩。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不在於什麼新的概念與新的名詞,而是實實在在地要把本質表現出來。

  馬英九一直強調:對於兩岸關係,他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兩岸以對等、互信、尊嚴的方式交流。他這個表述中的幾個邏輯關係是不可以切斷的:一,前提是有一個中國意涵的“憲法”。二,是以一個中國原則為邏輯核心。三,“不統、不獨、不武”是不違背一個中國的靈活表述,與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是正面衝突的內涵。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框架,對於“三不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馬當局的“不統、不獨、不武”為何愈走愈狹隘?關鍵在於開始模糊本質:一,回避長期堅持的公開反“獨”的立場原則。二,回避長期堅持的一個中國、兩岸統一的理念主張。所以,“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只能是過渡性、維持性的臨時政策,不可能從中尋得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説,出現了打破原定的邏輯關係的危機。

  如果説,在馬英九、國民黨執政初期,這個“三不政策”用來先遏制民進黨執政帶來重大的動蕩與不安,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事實上大家都看到了。可是,在兩次執政的長達8年的時間裏這個“三不政策”紋絲不動,甚至不斷坐大,結果就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一步提升、兩岸政治互動、進入深水區,帶來了重大的障礙。也就是説,這樣的政策思路不是與時俱進的。

  臺灣著名的陳長文律師曾指出,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其階段性的意義應該已經完結,消極的“三不”已經不足以因應兩岸和國際局勢的發展,國民黨勢必要在臺灣現實的基礎上,揭示兩岸路線的新突破,臺灣發展的新方向。陳長文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必須非常清晰地看到這樣的事實,兩岸關係之所以在馬英九2008年當選之後進入和平發展階段,核心不是因為有了“三不政策”,而是馬當局對“九二共識”的堅持,以及國共達成的共識,是一中原則在發揮獨特的主導作用。所以,大陸從來沒有正面肯定“三不政策”,但因其沒有妨礙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也就沒有強力反對“三不政策”,基本道理盡在此中。

  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沒有九二共識,又沒有國共共識,只有“不統、不獨、不武”的模糊政策,兩岸關係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盛況,而跛腳的“三不政策”必然走到盡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必然膠著,永遠無法突破。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