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獨臺”扭曲民眾?令人心驚

2014年08月11日 08: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8月11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自從國共雙方攜手推動兩岸關係進入和平階段之後,大陸對國民黨了解了很多,也放心了很多。中國共産黨對國民黨的信任是很明顯的,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能夠及時交流,國共關係中的正能量比負能量要大得多。這一段評價必須先行確定。

  然而,臺灣《旺報》日前發表社評指出,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論述,也可能在民眾心中滋生“獨臺”的幻想,而扭曲民眾的視角,難以理性接受兩岸關係緊密快速的發展,並且排斥、恐懼統一。因此,徹底拋棄“臺獨”和“獨臺”的懸念和幻想,才可能理性看待兩岸關係緊密發展,也才有辦法消弭排斥和恐懼統一的心理。

  中評社評論認為,《旺報》上述有針對性的提醒,實在是令人有一驚的感覺。而仔細思考,其警言也不是沒有道理。

  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否認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面作出的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會晤,達成國共共識,相逢一笑,通力合作,讓兩岸關係從緊張對峙到共同發展,就沒有兩岸今日的和平與穩定。沒有後任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細膩及務實操作,也就沒有國共關係的迅速躍升。國民黨參與改變了兩岸關係,為和平發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總的説來,馬英九在“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上,還算是基本堅定的,雖然不能有大作為,但是立場理念也沒有大退步。可以這樣説,沒有馬英九的立場與理念的堅守,國民黨的政策不知道會有何滑落,兩岸關係也不知道會糟糕到什麼程度。這與當年李登輝就差一點把國民黨帶上了不歸路的狀態與性質是不同的。可以論斷:馬英九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

  所以,研判國民黨是否存在“獨臺”傾向,是要三思的,是要謹慎的。

  作為國民黨而言,堅持一中原則應該是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但是與此同時,國民黨內部不可避免存在親美及親綠的勢力。國民黨不是鐵板一塊,這一點必須看得清楚才是。

  作為馬當局而言,是構建在國民黨與其他政黨平衡互動的關係上的。因為馬英九切割了黨政關係,馬當局的很多政策不能代表國民黨的政策,導致在最重要的關頭,沒有能力推進兩岸關係,甚至馬當局的某些政策也在一些彰顯“獨臺”的政策之間徘徊,一些官員不斷有涉及“獨臺”、疑似“獨臺”的言行出現,從而影響了藍營以及臺灣民眾,全社會的認識,更趨模糊,這也是無可否認的。

  新黨主席郁慕明曾經批評國民黨説,國民黨反對“臺獨黨綱”,難道就能接受“獨臺黨綱”嗎?國民黨的中心思想是其創黨精神,就是一個中國,本來就是一個中國人的政黨,孫中山想要讓中國人的下一代在世界頂天立地,能夠站立起來;國民黨不要去回避一個中國,不要去分隔臺灣人與中國人,國民黨的中心思想與創黨精神就是要去做一個有中國人骨氣的政黨,就是要在臺灣執政,“中華民國”有能力來追求國家的統一,這是孫中山總理的遺志。

  郁慕明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國民黨的統一理念似乎已經成為了異類,越來越不敢講,越來越不自信了,臺灣定位理論越來越偏向綠營的論述。

  國民黨自我改造成為選舉機器,似乎不斷在放棄政治理念。但是民進黨沒有這樣做,而是不斷在強化“臺獨”理念。現在看來,沒有理念的政黨,最終也會失去選舉機器的功能,成為選舉政治的敗方。

  再説“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實際上容易被曲解成為“臺獨”增加了活動空間。“不統”,容易被曲解為反對統一;“不獨”與“反獨”有質的區別,不見得是反對“臺獨”;“不武”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制約大陸的反制“臺獨”手段。如此一看,“三不”政策似乎是在為“臺獨”保駕護航。如果這樣的模糊意涵不能得到清晰化,這樣的模糊政策長期實施,難免給人藍營在滋生“獨臺”情緒的印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